回覆列表
  • 1 # 李東亮GDP

    北宋以文官節制武將,避免了五代十國政權的不穩,對外則失去了軍事上的優勢,主將不能靈活機動,則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南宋名將很多但缺相,中央政府沒有好的宰相,所以怕將領借北伐而坐大。縱觀二宋三百年,文化空前繁榮、經濟發達,然對外戰爭不行,這是宋朝祖訓導致的,是制度問題。

  • 2 # 折緣

    南宋之所以被稱之為南宋,是因為失去大片中原地區,只能跟金朝劃江而治,南北對立,所以被稱之為南宋。

    題主大概是沒有搞清楚南宋時期的地理情況。南宋要渡江北伐,大致上有兩條路線可以走,第一條是從襄樊戰場出擊,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地區,從襄樊直抵關中,之後再進軍中原,定鼎河南,恢復汴梁。

    這條路線如果成功,大致上能恢復北宋時期的領土,到時候面對的西夏、金三朝鼎立的局面,這時候才能談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然而,以這條路線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十分困難的。

    要想北上滅金,控制河套地區的西夏的立場就成為了關鍵。除非南宋先滅了西夏,但金國全盛時期都沒能滅亡西夏。燕雲十六州十分關鍵,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意味著割裂掉西夏和金朝的聯絡,這對於三朝之中相對弱的西夏是十分不利的。

    西夏最好的局面是,三朝鼎立,由此無論是哪方挑起戰爭,自己都能左右局勢的存在。西夏是不可能允許南宋將金國打回老家的。

    而第二條路線是自江淮戰場出兵,而這條路線也是南宋北伐最主要的一條,避免跟西夏接觸,暫時放棄河南、關中湖北一地,直撲燕雲,可問題是,燕雲金朝統治中心,攻擊燕雲,等於是直接跟金國進行決戰,兩國實力相當,這時候西夏又成為了勝負的關鍵。

    若西夏偏向於金國,則金國可以無後顧之憂,集結中原兵力,突擊襄樊,襄陽一破,則可沿江而下,直接攻破建康,臨安,南宋滅亡.....

    若西夏偏向於南宋,則可出內蒙,兩面夾擊金國,金國的結局,可能是退回東北苟延殘喘,面對崛起的蒙古。

    如果收復了燕雲十六州,南宋也不太可能獨佔這一區域,至多恢復到北宋鼎盛時期的水平,因為收復這些地區,是需要西夏的支援的。

    把金國打趴下了,如果要重新經略西域,那麼,控制河西走廊的西夏,就是最大的絆腳石,可問題是,西夏那麼好滅亡的麼?西夏背後的西域,早就不是四分五裂狀態,而是一個統一的帝國,即西遼帝國,而在西夏北面還有逐漸興起的蒙古,打西夏,這兩方勢力會無動於衷?

    攻下西夏,就意味著西遼、蒙古諸部要直接面對南宋,西夏的存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作為中原跟周邊國家的緩衝。這個國家雖然小,但是起到的作用十分關鍵。誰都不會坐看它的滅亡。

    所以南宋要想經略西域,要面對的至少是兩個國家的聯合抵抗,而且長白山下的金國,或許也會在這個時候背後捅一刀。

    不打西夏,那麼就只有去滅金,可問題西夏能夠看著金被南宋滅亡麼,滅了金,西夏就處於被南宋兩面合圍的局面,再加上虎視眈眈的西遼,蠢蠢欲動的蒙古,這還怎麼活?

    說到底,南宋要是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實力,還能幹看著蒙古大殺四方,滅國無數麼?

  • 3 # TonyDeng

    北宋收不了燕雲十六州,南宋更不可能。西夏是北宋時成立的。南宋實際上也多次北伐,都失敗了。

    假設需要前提條件,我們只能在南宋時期各國的歷史狀態下預測一定程度的發展,大改就沒意義了。比如,說南宋有足夠的高明將領和能戰計程車兵、或有外援之類,那是幻想了,作那樣的預測無意義。

    其實,整個宋朝的弱勢,就是因為失去燕雲十六州,那註定了宋朝的格局是寄人籬下。那是五代時已經失去了,宋太祖雄才大略,他是決定要收回這片地方的,但戰略和運氣都出了問題。最初,太祖與趙普商定“先南後北”戰略,即先平定南方各小國再北上,本來也對,問題是當時遼正處於衰弱時期,到太宗完全平定南方要北伐時,偏偏遼換了皇帝,是蕭太后當政,這卻是中國歷史上頂尖的女英雌,太宗用兵又不如太祖,結果討不了好。宋太祖能力的確強,他要遷都長安,就是為了用最少的精兵扼守首都,居高臨下對外擴充套件,才能制勝,太宗和群臣反對,捨不得富饒的河南地帶,只能把精兵都屯紮在開封周邊平原,被對方騎兵輾壓,打又打不過人家,這種態勢,決定了宋朝自始至終必須靠和平才能安定。太祖聽了太宗的計劃,也只能長嘆,暗中對左右說“晉王此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已殫矣”,料事如神,果然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北宋把軍隊規模越養越大,軍費開支也越來越大,國力越貧,不到百年,就要變法求財政改善。太宗朝,甚至把西夏也弄了一個出來,這可是讓宋人頭疼的存在,更麻煩。所以,就這樣的情況,說宋朝有翻身的日子,幾乎是痴人說夢,什麼岳飛云云,意淫罷了。本質上,宋朝燕雲十六州的困境,跟當今臺灣問題是相似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現代農業人們有何誤區?農民如何實現增收?該從哪些方面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