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章看這裡
-
2 # 阿疼
作為剛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95後,認為自己非常適合回答這個問題。
剛剛參加工作,如大多父母所願考入了編制,但是剛剛開始陌生的工作環境,很不適應,第一個星期做完就有點崩潰…原本和父母傾訴這些不如意只是想傾訴而已,但是作為父親第一反應就是要給我找人幫忙,當然自己學生思維還沒有跳出來,面對父親的幫助第一反應當然就是拒絕。
隨之而來就是父親著急生氣,為我不適應工作而發愁,想找各類親朋好友長輩來幫我…面對我一味地拒絕更加著急上火…接下來的劇情大家也可以想象:他著急上火,語氣激烈,我矢口拒絕,委屈加劇,他看我哭哭啼啼,更加著急上火…惡性迴圈。
掛掉電話,自己冷靜了一下,決定再打電話回去好好解決。
於是再撥回電話,與他溝通,冷靜明確告訴他:第一方面我只是想要傾訴,還不需要你為我提供幫助;第二方面就是你給我提供的幫助只是你覺得可行的方法,你不瞭解我所處的環境;第三方面就是好好說話,冷靜溫和的口氣來和我溝通。
就這樣,兩個人互換想法,和平解決,以絕後患。
所以,我認為對於父母的愛過於沉重這個問題,我們是被動接受者,同樣也可以變成主動的改變者、要求者。父母什麼都想給我們所以讓我們覺得過於沉重,但是深思原因卻在於我們——我們沒有告訴他們我們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一旦他們不清楚我們的想法,他們便什麼都一股腦的給予我們。因此,一旦覺得他們給予的過於沉重,就明明白白告訴他們什麼是我們需要的什麼是我們不需要的,告訴他們我們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一定會主動向他們尋求幫助。
以上就是我作為95後的看法。
-
3 # 半想
有些父母他們不懂得太多的道理,也不懂得什麼叫理智的愛,更不知道應該與孩子去溝通,在他們的心裡就是一個念頭:儘自己所能地對孩子好,孩子承載了我們所有的希望!
這樣的愛放在身上是沉甸甸的,感覺自己一旦沒有做好,最失望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無論做什麼都感覺父母的目光在看著自己,好像一座以愛為名的牢籠一樣,沒有自我,只有父母的希望。
你聽過這樣一句話嗎?世上沒有父母能真正地贏得過孩子。
父母對孩子寄以希望其實是很正常的,就算你以後做了父母也不能免俗。父母希望孩子好,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給你引導和建議,這是因為不想你走太多的彎路。但父母不是教官,你的一舉一動都要達到標準,沒有完成任務就要受懲罰。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出成績來證明自己沒有按父母的一套我也一樣可以做得很好。真到了這麼一天父母只會為你感到欣慰,不用你多說,他們也會慢慢地對你放手。
對於父母的愛,你與其逃避,倒不如化為感恩。
回覆列表
1.父母對你太好。
他們把所有他們認為好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東西都給了你。
甚至他們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用都留著給你了。
他們沒有讓你受過什麼挫折,等哪天父母老了你在社會上自己立足的時候,你就發現原來最關心你,最愛你的人是父母。
你也沒有親眼看過父母遇到的心酸的事情。早年的時候他們捱過餓,吃不飽,穿不暖。
賣東西沒人要,買東西沒有錢。為了生存到處遭人白眼,彷彿窮是天下最可恥的事了。
為了一點錢沒有一點自尊,到處遭人嘲笑和冷眼。
他們想著日後日子好過了,絕不讓自己的孩子遭受這麼多的痛苦,也絕不讓自己的孩子活得這麼沒有自尊。
所以他們給你最好的教育,希望你能成才,希望你有一天能讓他們驕傲。
也以此證明,他們對自己孩子的培養是正確的,也是出色的,給了他們最高的安慰。
2.父母很強勢。
他們覺得你是他們的孩子,聽了他們的話不會走彎路。
他們的思想觀念比較落後,已經不能滿足今天你的需求了。
早年他們的生活經歷不被人重視,兄弟姐妹多,他們不被自己的父母所理解。
等有了你以後他們想抒發出早年被壓制的情感。
他們的父母造就了今天的他們,而他把他們父母給他的這些再用到了你的身上,以尋求心理平衡。
對待這樣的父母,需要多開導他們。多關心他們,多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問題。
多瞭解父母內心深處的感受和需求,並且滿足他們。
然後再告訴他們你內心的想法,也希望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援。
父母多幹涉你歸根結底是因為愛,你可以抒發出你已經長大了,你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愛。及時友好的溝通,幸福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