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飛鍋爐

    皇帝總共有三種號,即廟號、諡號、年號,三種號時間、意義、作用都是不同的。

    廟號源於商朝,作祭祀用,也就是家廟,只是天子用太廟,但稱謂無非祖、宗。例如劉邦——漢高祖,即漢朝之高祖皇帝,死後便立此牌位於太廟祭祀,說白了和普通老百姓沒啥區別,有祠堂的家族都有遠祖、高祖、太祖,作為祭祀用的廟號必須唯一。

    諡號大約起源於西周時期,與廟號一樣並非皇家獨有,只是某些諡號只能皇帝用,比如文、武。諡號是死後對人一生的總結,例如漢武帝——威彊敵德曰武,那是對劉徹武定邊疆的讚揚。同時諡號也有惡諡,例如隋煬帝——去禮遠眾曰煬,好內遠禮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一般惡諡只會出現在改朝換代,出於政治宣傳的作用更大,否則一個皇帝作惡再多,後繼之君也不可能上個惡諡給前任,頂多給箇中庸的諡號罷了。諡號也是獨一無二的。

    不同於廟號和諡號這種死了才有的稱謂,年號可以隨時擁有隨時改變。年號說白了就是紀年的名稱而已,古代可沒有公曆,紀年也只有籠統的按照朝代走,是天子/國君的諡號和廟號死了才能有,更討厭的是除了秦朝短暫的15年裡,國家還很多,大家都用不同的紀年方式,搞得很亂。所以劉徹在痛擊匈奴後突發奇想,也擁有了中國第一個年號建元,自此以後整個國家紀年都用年號,同時年號這玩意兒可以隨時改著玩兒,光漢武帝就用了11個,不過後來的皇帝膽子越來越小,就像買彩票一樣,盯著一個號不松,尤其清朝,所有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生怕隨意改動害了朝廷根基。

    舉個離咱們比較近的著名皇帝的例子——愛新覺羅·玄燁,廟號聖祖,諡號仁,年號康熙,三種稱號作用不同,意義不同,千萬不能搞錯

  • 2 # 青山難掩丶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繼位後,首創年號。自此年號便形成了一種制度。從此,古代帝王在登基時都要給自己取個年號,以此來作為和前人的區別,也是對未來的一個祈福形式,表示一個新的開始。

    古代帝王取年號是非常有講究的,這是關係天下的大事。古人為皇帝取年號,一定會根據周易五行八卦演算出來的,內涵意義很大。一般包含祈福、繁榮、強盛、和平等內在含義。

    至於帝王是不是一生只能有一個年號,這個在朱元璋之前這個當然不是了,比如說漢武帝,這個創始人就有多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溯、元狩、元鼎等。武則天、唐高宗等也換了很多個年號。但是從朱元璋之後就都只有一個年號的,除了朱祁鎮例外(復位的)。不過史書上目前也找不到朱元璋硬性規定只能用一個年號的規矩,當時在大明朝,祖制就是憲法,就算朱元璋不明確規定,他一輩子只實行一個年號,他的後人估計也不敢搞特殊吧。

  • 3 # 弘農遺民

    年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方式,是官方紀年。年號之前用在位紀年,中國最早的是共和紀年,公元前841為共和元年。左傳以魯隱公元年始,“元年”避開了0和1的麻煩。

    年號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漢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為元狩元年。可是,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那之前分別以建元、元光、元朔為紀年,只見於史書。

    年號更換最多的是武則天,稱帝前用了6個,稱帝后用了14個,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如太平真君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年號,太武帝通道把信仰用到年號上;大中祥符是北宋時宋真宗的年號,是真宗為東封西祀所用。

    年號發端於中國,後來北韓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紀後期、越南在10世紀都因為中國的影響,開始使用年號;古代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北韓以及高麗、蒙古國建國初年受到中國影響,都曾使用過年號。目前仍使用年號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南韓、越南因為已經廢除君主制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北韓使用的主體紀年是國家紀年,不是年號。

    一帝一號是從明開始,朱元璋登基後年號洪武,一直沿用到壽終正寢,這樣就變成祖制,明代一帝一號,只有英宗朱祁鎮先正統中間有朱祁鈺的景泰,南門之變後改元天順。

    清代努爾哈赤的天命,皇太極的天聰,原則上不是年號,是汗的稱為,到了後世混為了年號,清代年號是從皇太極的崇德開始。此後為一帝一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健走運動穿什麼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