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幽幽雲中君
-
2 # 1支筆
臨摹是學習書法的必修課,從王羲之至今取得成就的大家莫不是臨池不綴,臨帖的目的是取法然後到得法,沒有法的書法就是江湖書法。
臨摹初學宜求精準,開始不宜快,最好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學習臨摹,能在臨摹過程中學習貼中用筆方法、用筆習慣、神韻,書者的處理字法、章法、線條等的變化以及用筆動作、疏密、結體處理……等。
臨帖也須讀貼、背貼,在臨摹過程中要不斷思考觀察,對比,不斷修正,從單字到多字儘可能與原貼接近,然後棄貼背臨才達到出帖為自己所用。
然後再選其他的貼臨摹,學習過程中要看大量的影片,音訊,名家書法理論書籍,瞭解書法史,歷史、文言文等來提高自己的修養和審美,學的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自己風格,臨帖取神是在不斷的臨習,揣摩過程中才有能力做到的,什麼叫融會貫通?大量攝取營養,厚積薄發,才能臨出教科書般作品
我把自己臨的王鐸版聖教序和蘇軾的臨摹小作供諸位初學者參考,然後把兩位書家的一些筆意加入到創作中,希望對初學者有些啟示,才疏學淺,必有糟粕,不足不當之處,懇請各位指點一二。
-
3 # 卉木七七
臨摹出教科書的名篇,歷史還真有一位,五代時候的楊凝式,宋代的黃庭堅說過楊凝式的《韭花帖》
世人盡學蘭亭面,
欲換凡骨無金丹。
誰知洛陽楊風子,
下筆便到烏絲欄 。
楊凝式的《韭花帖》後人評為天下第三行書。
黃庭堅的“欲換凡骨無金丹。”是臨摹書法的最高境界,可惜我做不到,希望有緣人能夠理解,我只有祝福的份了。
-
4 # 岐黃叟
名篇可以臨摹,但臨摹的東西永遠都不是名篇。名篇所以成為名篇,必定有他獨一無二的特質,而這個特質是其他作品所不具備的。它包括作者的技能,還蘊涵有作者的技巧,後者更為重要。以詩歌為例:即使有一位大詩人在手把手教你寫詩,相信你最初的創作也一定是模仿,只有模仿的久了,才有昇華。大詩人就在你身邊,你也不一定就成為大詩人。一般講,老師能教給你的都是技能,技能是個熟練東西,只要下功夫人人會掌握。技能有了你就有飯吃了,可要想吃飽吃好,還得掌握別人不具備的技巧。技巧老師教不了,只能自己悟。比如老師教一你就學一,老師教五你就學五,老師累死了你也沒大長進。怎麼辦?你得多觀察,你得看門道,你得能舉一反三,這就是悟性,出類拔萃誰都想,問題是你得是那塊料!回到開頭的話題:如何臨摹出教科書般的名篇?如果真是教科書般的名篇,作者就一定有他過人的技巧,或者說絕活,或者說極高的悟性。40年前,國內就有人模仿莎翁、雪萊和普希金的十四行詩,出了詩集,裝訂得也很精美,結果賣不出去,因為模仿的不得精髓要領。後來舒婷北島出名了,有人就模仿《致橡樹》和《回答》,結果邯鄲學步,自己原來的那點風格也丟掉了。都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那是比喻和嚮往,真正的名篇是不可複製和永遠都臨摹不出來的!
-
5 # 俊東說畫
我想至少要弄清楚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書法的目的:
首先要清楚自己學習書法是為了自我修身、提升自我,還是想鑽研書法,也就是想把書法當作事業還是業餘愛好;有了明確的目標,那麼接下來你的學習方向和內容就好掌握了.
2、如何學習書法:
不管是業餘愛好還是鑽研書法行業,都離不開臨摹、技巧、欣賞等多方面.
接下來分享一下學習書法之~如何臨摹:
所謂臨帖,就是以碑帖或別的法書為榜樣,來對照著摹仿、練習,它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則和規律,都有表現其藝術效果的技巧和方法。書法藝術也是這樣。學習書法,首先要弄明白所學書體在結體、用筆和章法等方面的法則、規律,其次要學會表達其藝術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學習書法之~書法藝術的法則和技巧,同現在一般的寫字原則和方法是有很大不同的,它有特殊的要求,而這種特殊的要求,又不是每個會寫字的人都自然具有的,須要經過專門的學習和訓練。我們現在一般人學習書法又與古人不同:古人一學識(習)字,就是用毛筆學寫當時通行的規範字體(或篆書,或隸書,或楷書等),又有先生的“口講指畫”,久而習之,自然有法度可觀。而我們現在,一上學學寫字,便往往是用鉛筆或鋼筆寫“橫平豎直”的仿宋體,字的結體和用筆與傳統書法的要求相去甚遠,久而久之,形成了習慣,對學習書法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回覆列表
模仿出來的東西永遠不可能是傳世的,除非真正的詮釋了原作毀掉了,你這個是最接近的,別人只知道你這個不知道其原作。
所以要成為模仿出來的名篇的話,首先你要模仿的好,然後把原作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