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語文新思維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以反映現實為主,折射了唐朝由盛而衰的社會面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讀其詩,可知史,所以他的詩作被稱為“詩史”。

    同時,其詩,風格“沉鬱頓挫”,穩重樸素,尤其律詩,堪稱典範標本,成就極高;其人,雖然一生顛沛流離,但始終抱有積極的入世態度和熱情,忠君愛國,經常身處困境,卻心懷社稷,憂國憂民,具有廣闊的悲天憫人情懷。所以被尊為“詩聖”。

    他和李白並稱“李杜”,是唐代兩位享有盛譽的偉大詩人,雙峰並峙,至今無人超越。“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這句話並不準確。

    魯迅曾這樣評價他:“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裡似的。”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把他列為中國文學四大家之一:“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於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郭沫若先生對杜甫的讚美。

  • 2 # 補念

    杜甫是一個怎樣的人?

    作為現實主義詩人的他雖也有狂放不羈、懷才不遇,但更多的是憂國憂民和無能為力的憤懣。

    眾所周知,杜甫是中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一個處在大唐王朝正由盛轉衰的詩人,見證了安史之亂,用他的詩把當時吏治的腐敗、社會的奢華和後期的動亂、民生的疾苦都在一一描繪。

    下面我們來看看他的詩和生平。

    早年出遊

    在唐代讀書人出遊已是蔚然成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正躊躇滿志的杜甫也不例外。

    從十九歲到三十四歲這十幾年的時間裡,他一共出遊三次。

    第一次。十九歲時,杜甫出遊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遊到了吳越,其間歷時數年,見過諸多名勝古蹟,如錢塘江、會稽。

    第二次。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於是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遊。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裡,他得見五嶽之宗泰山,被其雄姿所震撼,寫下了那首名篇《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曾 通:層)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與其說是在讚美泰山之雄偉氣象,不如說是對自己凌雲之志的肯定。青年時期的他,並沒有被落地所影響,而是躊躇滿志。

    此次漫遊歷時五年,此後回到洛陽,也就在這一年他與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成婚了,並且恩愛一生。

    第三次。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同遊梁、宋。在此期間他們尋仙訪道,談論詩詞,也結識了大批名士,其中就有高適、李邕。這次漫遊也許算是他人生最後的安樂時光了。結束這次漫遊之時,他已三十五歲,回到長安,開始準備實現他濟世安民的政治理想。

    仕途不順,困居長安

    在他準備入仕之時,此時的玄宗皇帝已經從聖明走向了昏聵。而迎接杜甫的則是一件件不辛。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他困居長安十年之久,從科舉之路,到奔走權貴,進獻詩文。一次次的打擊使他愈發清了朝堂和現實。其間他寫了大量的詩詞,面對朝廷發動的非正義戰爭,寫下了《兵車行》;揭露楊國忠及兄妹卑劣行為的《秋雨嘆三首》《麗人行》;痛斥世道不公的《醉時歌》;以及對自己入京十年的總結之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戰亂流離

    大唐盛世的泡沫終於隨著安史之亂破滅了,杜甫開始了和絕大多數流民一樣的逃亡生活,他的生活也更家困苦了,剛出生的兒子竟活生生餓死了。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現實主義和憂國憂民的情懷到達了高峰。

    其中以《春望》《三吏》《三別》為最有代表性,以及後來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不論自己的生活有多困苦,他的憂國情懷始終不變,如 這首:

    《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 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 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 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 日暮聊為梁甫吟。

    這就是杜甫,一個萬方多難卻不忘濟世安民的“詩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0後,有沒有人也覺得生孩子帶孩子很沒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