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伴月圓

    一一《行路難》是李白創作的三首詩。描寫世事艱險,離別之情,抒發詩人在政治上遇到困頓的時候的彷徨、憤慨,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抱負和理想,表現詩人樂觀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

    一一最後兩句一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破"與"掛"均是動詞,表現壓抑、徬徨、憤激之後,詩人堅持自己的理想、抱負,堅信美好前景一定會到來,抱負一定會實現。就如"長風破浪"般一一直達目標,"直掛雲帆濟滄海"一一想象自己一一一往無前,表現了詩人的對理想、抱負的堅守。

  • 2 # 雨荷綠漪

    李白《行路難》創作背景,是在唐玄宗天寶三載。他的不羈個性使他在朝廷中,受到同行的嫉妒誹謗,不為當權者所接納,故而憤然揮袖而去。《行路難三首》創作於此。“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堅定信念,行路難!但是李白以“達則兼濟天下”為己任,他渴望乘風破浪,上下求索,去到達理想的彼岸。

  • 3 # 此岸

    李白的七言樂府詩,這首詩是詩人辭官,遊歷江湖所作。其詩格一如既往的曠達。

    長風破浪,有典故的,劉宋時宗愨,年少時向叔父表其志向,用了“乘長風,破萬里浪”。

    “破”和“掛”字為動詞,表達了他寄希望於未來,能夠捲土重來。這兩個字也體現了其詩心,因為李白一直有功名之念,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是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的。

    我們可以體會古人煉字的妙處,周汝昌先生說,“這就是漢字的個性,不要硬拿外文來框它。”又如,“程門立雪”,“空堂坐雨”的“立”和“坐”字,不單是詞性和語法的問題。又如,東坡詩,“不知江柳已搖村”,搖村看似不合理,而這怕是中國語言的趣味。

    破和掛,我們能夠想象到眼前的一葉帆舟,勇往直前,與海浪搏擊。掛也有平步青雲之意。

    按照李白作詩風格一瀉千里,我們此處體味到詩心,青蓮居士雖然有志於出世,但“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抱負不改。

  • 4 # 詩哥宋湛

    太白天縱之大才,他的詩汪洋恣肆,情緒流飛珠濺玉,一氣呵成。

    大家知道,好的詩歌裡,都有詩眼。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便是此詩的詩眼。而破和掛,則是詩眼的“眼”。

    一個破字,多出了動感和聲勢。試想,如果寫為“渡滄海”,則是立見平庸;一個“掛”字,令詩境頓時開闊一一整座大海,都為我所用,掛一葉帆,天地間,哪裡不可以遨遊啊!

  • 5 # 武陵人遠0518

    一個“破”和一個“掛”出自李白的名篇《行路難》的最後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解讀“破”和“掛”這兩個字,不得不先說說李太白為何要寫這麼一首詩。

    唐天寶元年,也就是公元742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少有大志,胸懷著“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同時李白也是個積極入世的人,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發揮自己的才幹,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轟轟烈烈地幹一番大事業。所以,他二十四歲就辭親遠遊,仗劍出蜀!此時的李白風華正茂,書生意氣,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可是現實還是跟他開了一個玩笑,而且這個玩笑開的時間很長,一直到他四十二歲時才擔任了這個翰林供奉。最關鍵的是,皇帝並不是想讓他發揮什麼政治才能,只想養一個御用文人,這與李白的初衷相去甚遠,再加上他又是一個官場小白,性格孤傲,風骨凜然,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這就必為當權者所不容,在備受權臣的讒毀排擠之後,最終於兩年後,即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

    《行路難》正是李白被迫離開長安時所作。我們可以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一下,一個有抱負、有才幹,胸懷天下,心繫蒼生的人仕途受阻,報國無門是何等的沮喪!李白當時是否有一種天下之大,哪裡是我容身之處的淒涼之感,我們不得而知,但肯定會發何處是我用武之地的慨嘆!這篇《行路難》正好抒發了他的感情!懷才不遇、生不逢時、壯志難酬等等等等可能都包含在了這首詩中。

    介紹完了成詩背景,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李白用的這兩個字“破”和“掛”。有的觀點認為,這兩個字生動形象,富有動感,但我們讀張先的名句:雲破月來花弄影,這個“破”字也很形象,也很動感,就是沒有氣勢,為什麼?我認為“破”和“掛”鮮明的寫出了作者的主動精神,這是一種努力向上,永不屈服的精神。與周總理名句:面壁十年圖破壁,異曲同工!這是一種抗爭精神,雖處逆境,卻會愈挫愈勇!

  • 6 # 文61200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一種氣勢,一種隨手點來的輕鬆。是破浪不是衝浪。是掛起來不是撐起來。是弄潮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快速調理健康鹼性體質生男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