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歐以北

    活出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 名字很土氣的書,但卻全心全意、不遺餘力地向讀者詮釋意義之於生命的重要價值。 

     

    書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說述了作者在集中營的主要經歷與見聞,內容大概佔全書的60%左右。第二部分闡述讀者關於其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成果,雖然沒有集中營的故事精彩,但是卻是作者一生研究心血的概括,貼近現實生活,對於讀者大有裨益。 存在之虛無。

     

    書中,作者概括了虛無的表現與偽裝,當人們無法找到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會表現出焦慮和厭倦的狀態,甚至連自己想做什麼都不知道。那麼此時,他的表現就是要麼隨大流去做和別人一樣的事,要麼去做別人希望他做的事。由於做事的原因並非出自本心,而只是被動的選擇,缺乏內生動力支撐的人通常會表現出厭倦。

     

    不僅如此,存在之虛無還經常戴著偽裝出現。比如遭遇挫折的人對意義的追求會透過追求權力或金錢得到替代性補償,甚至被追求享樂而替代。

     

    可以見得,存在之虛無廣泛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如果我們無法發現生命的本質 ,那麼我們只能在虛無的海洋中無盡地飄蕩,直到死亡。也許在浩瀚的時間海洋和宇宙中,人類真的只是虛無,承認和接受這一點或是不承認和接受這一點雖然看起來是形而上的,但是對於每個個體來說,差別卻是極大。

     

    無論整體多麼渺小,但是個體的生命對於個體來說卻是意義重大,因此生命是個體一切的前提,個體應該對得起僅有一次的生命,即使整體它最終沒有意義。這就要求個體有去尋求自身意義的責任,或者說,即使它沒有意義,我們也要去賦予它意義。

     

    也許可以這麼理解,那怕生命的盡頭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我們在生命過程中拼命地追尋意義的過程使我們的一生被賦予了意義。

     

    這是生命的責任,也是活著的前提。

     

    也是作者用他親身的所做所見所感想要告訴讀者的最重要的事情。

  • 2 # 斷片舍

    相信我,看完這篇,保證會讓你充滿希望,並且會讓你思考自己到底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要說的是王小波的雜文集《我的精神家園》。

    王小波一直以來都是我最喜歡的作家,沒有之一。

    他一生都在追求「有趣」和「智慧」,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所體現。

    其他的不說,只談談《我的精神家園》這本書。

    當我還是懵懂少年時,莽撞而一無所知,直到我看完這本書,我對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有了一點初步的想法,後來直接買了他的作品全集,終於心甘情願的成了「王小波門下走狗」。

    小波在序言中講:當我是年輕人時,覺得能潔身自好,不去禍害別人就可以了。現在我是中年人——一個社會里,中年人要負很重的責任:要對社會負責,要對年輕人負責,不能只顧自己。

    我以上所寫,就是小波寫作雜文的原因,他要對年輕人負責。

    讀本書,就像是聽貧嘴的小波在給你說話,每闡述一個他的觀點,每講一個道理,他都會羅列幾個例子,這就使得抽象的東西變得具象化。

    在序言裡,他舉蕭伯納劇本《芭芭拉上校》裡的戲,說明他的觀點:人活著,不能只明辨是非,還應當有趣有智。

    在《關於“媚雅”》一文中,他明確提出反對假正經的觀點。他最後寫道:“媚雅這件事是有的,而且對俗人來說,有更大的害處”,對此我深有體會,以前我也假裝高雅,聽貝多芬、聽莫扎特,可是我聽不懂。浪費了時間,浪費了精力,搞得自己很累。看完此文我在聽流行口水歌時再也不覺自己俗了。

    身為理科男的王小波,精通電腦,自己寫程式設計,寫作用的電腦軟體就是自己寫的。

    他還愛好電影,本書中寫了很多影評,時隔多年再看,仍然不落於時代。

    不知別人看完本書如何,我沒看完一遍就多幾分清醒,對生活多一點希望。

    因為我有了精神上的追求。

    行文至此,我想抄幾句他的名句,與大家共享。

    1、我時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來思考問題,很多煩難的問題就變得易解。

    2、王朔、馮小剛,還有大批的影星們,學歷都不如我,搞出的東西我也看不入眼,但他們都發大財了。

    3、所有的人是一個整體,別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

    4、青年的動人之處,就在於勇氣,和他們的遠大前程。

  • 3 # 靈魂人物擺渡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了不起的蓋茨比》,《曼德拉自傳》,《百年孤獨》,《瓦爾登湖》

    不要貪多,一點點循序漸進的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虎通義.三皇篇》中說古代的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