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蟲吐絲
-
2 # a聽風431
《白虎通義》為漢代班固所著,其中的《三皇篇》,講述的是伏羲氏,神農氏,燧人氏時期的故事。
三皇時期,仍是原始的氏族母系社會! 母系社會時期,社會生產力生產關係以女性為中心!社會以女性為尊貴,男性處於被支配的地位!母系社會中,女性可以有多個不同的配偶,並且不必固定一個配偶!如此這般,女性所生的孩子,自然很難確定父親是誰。
其實,那個時期,人們可能根本就沒有父親的意識!看到男的,可能只是覺得,是一種跟女性不同的另一種"動物"而已!所以,這樣的母系社會,人們自然也就習慣於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了! 那個時代,男女都赤身裸體,頂多用幾片樹葉或者草根,遮擋一下自己的關鍵器官!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家都一樣,自然也就無所謂貞潔了!
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改變,私有制的確立,嚴格意義上的家庭才得以出現。家庭的出現,才意味著男女關係的固定化!男性在家庭中,逐漸取得了支配性地位。社會家庭也就確定了以男性姓氏血脈為中心的家庭淵源關係!而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開始明顯下降!在家庭生活中,開始處於從屬地位!
所以說,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指的就是母系社會時期的社會狀態!
-
3 # 鑑史馬後炮
謝邀!古代的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實就是說是母系社會的人婚姻習慣,那時根本沒有我們當今的“夫婦”“夫妻”一說法,那時的人類對於男女之間結合是亳無限制的,所以只知道自己的母親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就連母親本身也不知道孩子的爸是誰也很正常。
如今那個母系社會的具體情況難以考究,從“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隻言片語中,可以看得出另一個問題的起源,那就是古代的婚姻制度是由母系社會的普通存在“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起源的,直到確切文字記載,婚姻制度才開始走向一個新的方向。《禮記》說,宗子合族之禮。同姓從宗合族屬,異性主名治際會。名而男女有別。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也,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
《禮記》中講到了男女之間的名份、論輩行婚問題,古代婚姻從商周時期開始,有明確的論輩排名的秩序,從同姓的父系時代氏族的人,如曾祖父、祖父、父親;到異姓嫁來的曾祖母、祖母、母親;到從宗的血系枝分派別,如老大房頭、老二房頭、老三房頭,由婚姻名份確定了整個家族從男女關係到長幼每個人的名份和輩份。因為中國古代有了這一套完整的女男、輩份婚姻倫理體系,才有了區分文明與野蠻的標準。
自從中原地區的人們有了這套完整的男女名份輩分婚姻倫理體系,周邊的原始部族仍然處於“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姓字”等野蠻狀態。
回覆列表
《白虎通義》並沒有所謂的《三皇篇》,問題中的這句話出自《白虎通卷一·號》。
原文如下:
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或曰伏羲、神農、祝融也。《禮》曰:“伏羲、神農、祝融,三皇也。”謂之伏羲者何。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後,臥之詓詓,起之吁吁,飢即求食,飽即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葦。於是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也。謂之神農何?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謂之燧人何?鑽木燧取火,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謂之燧人也。謂之祝融何?祝者,屬也;融者,續也。言能屬續三皇之道而行之,故謂祝融也。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就是說,人們只知道自己是媽媽生的,爸爸是什麼?能吃嗎?為什麼有些傢伙,天天給咱們送肉?這反映了原始人類,還不知道人類的繁衍,是需要爸爸參與的。
《白虎通義》又進一步描繪了當時的生活情景:人們不分那女老少都掛著一片皮革或者葦草,用來遮擋保護自己的關鍵部位,由於皮革或者葦草製作麻煩,所以大家都只遮擋前面,後面就不管了。抓到野獸直接生吃,困了就呼呼地睡覺,醒來來就亂吵亂鬧,蹦蹦跳跳,餓了就尋找食物,吃飽了就扔掉剩餘的。
三皇發現這種現象很不好,於是就發明了鑽木取火,製造了各種工具,教會了大家進行農業生產,制定了各項規則。從此,人們逐漸脫離了野生動物的範疇,進入了文明時代。
《白虎通義》這段主要的意思,不是單純地描繪原始人的生活場景,而是強調那時的人們不知道禮儀,進而歌頌三皇的功業,尤其是伏羲,他“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下。”為下文大力推廣“三綱、六紀”做好了鋪墊。
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