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羊鏟史
-
2 # 盡色視界
我們鎮江這裡有這個風俗。
中國古人實在太強悍了,對世界的認知,往往以食俗來表現:“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精確到把這天定為了分水嶺,而不僅僅是“夏天到了”這麼簡單。
古人所謂的“食湯餅”,就是現在說的熱湯麵片兒,或者乾脆就是麵條的前身。與夏至最貼近的食俗就是吃麵條,民間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
夏至為何要強調吃麵?因為新打下來的麥子,飽含了天地的精華,香氣濃郁,必須要嘗新啊!
《帝京歲時紀勝》中說:“夏至大祀方澤,乃國之大典。京師於是日家傢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麵是也。乃都門之美品。向曾詢及各省遊歷友人,鹹以京師之冷淘面爽口適宜,天下無比。”
我去過很多城市,過水麵、幹拌麵也吃過很多。比如在武漢,街頭賣的熱乾麵,從三五元一紙碗的,到一百多元一份的網紅蟹腳面,都一一品嚐,這是很多武漢人“過早”少不了的美食。
武漢熱乾麵稍好一些,可還是能甚至感受到,麵條上附著的微小顆粒的豬油。香是很香的,濃烈熱情也是很明顯的,上面的蘿蔔乾丁也很清口的,但總有點揮之不去的膩膩的感覺。
有點類似的是重慶和成都的小面,大多也是豬油拌的,我吃的拌有花生醬或芝麻醬,也稍感濃膩。小面的特點是比熱乾麵辣,我每每讓老闆“微辣”,結果,回回辣得不想要舌頭。
我在街頭吃的小面,常常有酸豇豆末、花生碎和肉末,夏天吃都很開胃,而且口感飽滿。重慶人和成都人太好了,小面的辣是鮮辣,別處做不出來,而這種辣,還能幫我去除當地的溼氣,最妙不過了。
山西是麵條大省,我在山西的一桌宴席上,竟然吃到三四種麵條。當時覺得不可思議,心想:“這山西人也太熱情了吧!”如今回味起來,其他的珍饈美味記不得了,獨獨這麵條,在腦子裡千嬌百媚、千迴百轉。
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山西面食的品種也達到了一千多種。這些麵食,經擀、削、撥、抿、擦、壓、搓、漏、拉等手段,施之以不同的澆頭,就做出了各式麵條來。
鎮江的麵條與山西的最接近,而最靈犀相通的是用醋,無論山西老陳醋還是鎮江的香醋,都開了胃、提了鮮。
鎮江的麵條種類也是極多的,如陽春麵、寶堰幹拌麵、腰花面、肉絲麵、香腸面、長魚絲面、蝴蝶片面、三鮮熬面、大排面、各類炒麵、幾乎你想得到的麵條和澆頭,鎮江都配齊。
鎮江其實是一處隱藏的麵條重鎮。這得益於三次衣冠南渡,也得益於碼頭經濟。鎮江得天獨厚的位置,正好處於長江和運河的十字黃金水道上。大浪淘沙、優勝劣汰,最終,最美味的吃法被沉澱了下來。
很多人說鎮江的麵條在於澆頭、在於鍋蓋面、在於醬料、在於極富韌性的麵條……我不這樣看,我以為在“清爽”二字。
今天不說鎮江的其他麵條,就說鎮江的過水麵。每到學校放假的時間,我就非常想念過水麵。
我小時候放假在家,早上被喊起床,眼睛都沒睜開,就糊里糊塗地洗臉刷牙,等到往餐桌邊一坐,人瞬間就醒透了——
那是經過冷開水洗禮的麵條,帶一點點溫熱,比夏天的氣溫卻要涼爽一些。那是自家熬的豬油拌出來的面,那油是清清爽爽的,在麵條上沒有任何厚膩,如同風行水上般的順暢,面吃完了,碗底的油都是清澈的。
鎮江過水麵的一大特點是用醋較多,那是因為夏天吃醋好處多。
有時候,家裡會把蘿蔔乾、榨菜或是大頭菜切成極細極細的末子,或紅或黃地撒在麵條上,豬油或是麻油拌透了的過水麵,油亮爽滑,在綠油油的蒜末襯托下,美得就像是打翻了萬花筒。
如今想起來,那是人生中最美的夏天,連麵條裡略略的燒鹼味,都讓人回憶起來覺得美好……
除了夏至日吃麵條之外,北方人以前會要做一盤“麥糊燒”。這是用麵粉調成糊,在鍋中攤成極薄的餅,用來供司灶、祭祖宗。
還有的地方食俗不同,有“夏至吃餛飩,熱天不疰夏”的說法。我的老同學“聽荷”,這幾天在四川閒逛,她吃的就是餛飩。她祖籍四川,口味也是嗜辣,白湯的那碗是她兒子的,她兒子這一代已經吃不了辣。
回覆列表
每到節氣都說吃,已經成了網路時代的傳統了。
承德這個地方飲食習慣比較複雜,有滿族習俗的火鍋、蒙族習俗手把羊肉、回民習俗,還有山東等地移民過來的風俗習慣。一般來說,除了農曆比較重要的春節、端午、中秋以外,冬至、夏至的時候,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講究,
夏天的時候,只有數伏的時候,有順口溜,也表示要改善一下伙食: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大餅卷雞蛋。
越是物質豐富,越是不知道吃什麼,買菜的時候,每天看著菜攤兒發愁,
吃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