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楊瘦子

    唐不吃豬肉,也是分地方的。

    比如廣州的豬肉,還是正常菜系。見《蘇萊曼東遊記》。

    而在胡風盛行的地方,羊肉才是主材。豬肉被稱為“髒豚”,那個時候去胡風盛行的區域下館子,想點豬肉食材的菜,不僅可能沒有,還會受人鄙視。

    唐皇的胡風,從根本上影響了豬肉在肉類市場的地位。因為在唐朝之前,人們是吃豬肉的。

    唐以後,豬肉的地位又逐漸上升,於明朝養殖業發展後發生了巨大變革。

  • 2 # 開周說宋

    恰恰相反,唐宋菜譜中出現最多最頻繁的肉類食材,就是豬肉。

    題主很可能讀了蘇東坡的《黃州詞》,什麼“黃豕賤如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就誤以為宋朝人不懂得吃豬肉,或者不喜歡吃豬肉。

    事實上,蘇東坡說的是黃州人不擅長烹調豬肉,故此不喜歡吃豬肉,故此豬肉很便宜。他可沒有說其他地方的宋朝人不喜歡吃豬肉。

    我書架上有一些唐宋食譜,包括唐朝殘缺不全的《燒尾宴食賬》、宋朝殘缺不全的《玉食批》,以及完整保留的《山家清供》、《山家清事》、《浦江吳氏中饋錄》,還有雖非專門食譜,但內容條目中涉及不少飲食的唐宋筆記,例如浩瀚鉅著《太平廣記》、志怪小說集《夷堅志》、風俗寶典《東京夢華錄》和《武林舊事》,庒綽的《雞肋編》,岳珂的《桯史》,周煇的《輕波雜誌》,蘇東坡的《東坡志林》……

    以上種種文獻當中,無一不含豬肉食譜。

    姑且列舉唐宋時期比較常見的幾種豬肉料理:

    一、五生盤:豬、牛、羊、熊、鹿,五種動物的裡脊肉,漂洗乾淨,切成細絲,蘸料生吃。這是唐朝的一道菜。

    二、算條巴子:豬肉切細條,拌勻作料,風乾,蒸熟。這是宋朝的一道菜。

    三、燒豬肉:豬後腿肉,拌勻作料,隔水蒸熟,然後加料紅燒。這也是宋朝的一道菜。

    四、烤豬肉:具體做法不明,按黃庭堅日記,北宋相國寺一個不守戒律的僧人慧明最擅長烤豬肉,馳名開封。

    五、灌漿饅頭:即灌湯包子(宋朝所說饅頭即今日所說包子),豬皮凍為漿,豬肉為餡兒。

    六、川炒豬肉:這是北宋時期的一道川菜,用麻椒炒豬肉。當時尚無辣椒,辣椒要到明朝後期才傳入中國,康乾時期才成為食材。

    兩宋三百年,肉類中消費最多的就是豬肉。當時羊肉很貴,牛肉受管制,唯獨豬肉最普及。

    《東京夢華錄》有載,北宋開封極盛時期,每天能宰殺掉上萬頭豬。

    又據宋人筆記《青瑣高議》記載,北宋宰相張齊賢食量過人,最喜歡吃肥豬肉,一頓能吃好幾斤。

    又據《宋會要輯稿》,北宋熙寧十年,御膳房總共用掉豬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

    蘇東坡有沒有做過東坡肉呢?

    正確答案是,他做過豬肉,但沒做過東坡肉。

    我的意思是說,蘇東坡發明的豬肉做法,跟現在的東坡肉完全不一樣,沒有一毛錢關係。

    《蘇軾文集》中唯一描述豬肉做法的作品是《蒸豬頭頌》,全文極短:“淨洗鍋,淺著水,深壓柴頭莫教起。黃豕賤如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有時自家打一碗,自飽自知君莫管。”相對羊肉而言,豬肉在宋朝是低賤之物,所以東坡說“黃豕賤如土,富者不肯吃”。窮苦老百姓倒不嫌豬肉低賤,可惜他們不懂竅門,好好的豬肉能做成爛泥塊。蘇東坡懂得竅門:“淨洗鍋,淺著水,深壓柴頭莫教起。”四個字概括,“小火慢燒”而已。 小火慢燒蒸豬頭,要有耐心,要捨得下工夫,錢到公事辦,火到豬頭爛,火候到了,豬頭自然就軟爛可口了。但是僅憑火候到家這一條訣竅就能把豬頭做好吃嗎?肯定不能。眾所周知,豬頭有濃重的臟器味兒,必須祛除。蘇東坡是怎麼祛除的呢?是在上鍋之前用鹼面搓洗?還是在出鍋之後用醬料調製?抑或蒸之前先汆水,撇去腥沫,過水改刀?他沒說。

    我常常懷疑蘇東坡是否真會燒菜。沒錯,他是美食家,他的《老饕賦》、《飲酒說》、《沙羊頌》、《蒸豬頭頌》寫得生動極了,漂亮極了,隔了千年再讀,依然活色生香,但美食家未必是好廚子,能寫美食的人未必能做美食。對於蘇東坡的真實手藝,宋人葉夢得略有論述:“蘇子瞻在黃州作蜜酒,不甚佳,飲者轍暴下,蜜水腐敗者爾,嘗一試之,後不復作。在惠州作桂酒,嘗問其二子邁、過,雲亦一試之而止,大抵氣味似屠蘇酒,二子語及,亦自撫掌大笑。”(《避暑錄話》捲上)

    蘇東坡在黃州發明過蜜酒,試圖用蜂蜜釀出美酒來,結果失敗了,所釀的“美酒”讓人一喝就拉稀;後來在惠州又發明桂酒,結果也失敗了,他的兒子蘇邁和蘇過品嚐過之後都說很難喝,跟藥湯似的。

    據史學家唐德剛先生考證,東坡肉這道菜,應該是民國時代發明的,發明者可能是四川人,故此冠以蘇東坡之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快速更換電動車減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