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太陽D
-
2 # 農民工歪說古今
中國古代的城牆並不是用石頭或者磚頭砌成的,大家都被電影、電視劇給騙了!目前考古發掘出來的古城牆遺址大多數都是一段一段殘破不堪的土堆。為什麼是土堆呢?原因很簡單,中國古代的城牆是用土堆出來的。
用土堆城牆?開玩笑吧?鬆軟的土怎麼抵禦敵軍進攻?別誤會,這裡所說的土堆城牆並不是簡單用泥土堆個土堆,而是將土一層一層夯實,下面寬、上面窄,高度達數米、甚至十數米。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應該都見過土坯房子,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農村還有不少這樣的建築。建房不用磚,而是將土夯實成磚樣土塊堆砌牆壁,或者直接層層夯築牆壁。這樣的牆壁雖然是土質的,卻並不鬆軟、同樣結實耐用。實際上,中國古代的城牆就是類似這種性質的東西。
古代交通運輸工具落後,用土夯築那麼高、那麼長的城牆,土又從哪裡來呢?不需要從外面運,就地取土就行。古代的城牆四周通常都有護城河,這一點想必大家都知道。事實上,夯築城牆的土就是來自開挖護城河的土方。既可以滿足築牆的需要,又可以形成護城河作為天然防線,一舉兩得。夯築好城牆、挖條小溝把水引入護城河即可。
或許有人要說了,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牆不都是大城磚砌的嗎?怎麼會是夯土!沒錯,的確是這樣。但是,那是明清時期的東西,並不是早年的城牆。隨著制磚工藝的進步,人們發現,經過燒製的磚塊無論是硬度還是抗腐蝕、風化效能都要選高於夯土。但是,人工制磚無論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都是一筆巨大的開銷,全部使用城磚費用顯然太高了。中國的先人們還是非常聰明的,他們想到了一個絕佳的解決方案,那就是在夯土城牆外面用磚塊砌出一個保護層,這樣既擁有了磚砌城牆的優點,費用又少得多。
但是,問題又來了,中國古代沒有水泥,如何將磚塊與磚塊、磚塊與夯土之間進行粘連呢?這可難不倒我們的先人們,他們用石灰、沙土、米漿等混合,製成了中國特色的“混凝土”,不僅粘度高、強度高,而且抗腐蝕、風化。於是,磚砌城牆誕生了!實際上,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牆都是這麼建出來的,並不是全部用大城磚壘起來的。
所謂大城磚,去過北京、南京、西安古城牆的人都知道,不過就是書包大小的磚塊,雖然重,但一個成年人搬起來並不太費勁兒。古人把他們搬到高處砌牆還是很容易做到的,並沒有提問者所說的那樣的情況。當然,秦漢古長城當中的一部分存在石頭壘砌的情況。但細心者應該可以發現,那些石塊很多都是經過人工處理的,並沒有特別巨大的石塊,而且長城更重預警而不是防禦,因此高度並不太高,尤其是秦漢古長城,堆砌施工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還是可以完成的。
回覆列表
我們在外出旅遊的時候,總是能夠看到古代遺留下來的城牆屹立不倒,繼續發揮著自己的功效守衛著它身後的那座古城,我們知道,現在生活的城市中,每一座高樓大廈都是用鋼筋,水泥混凝土製作而成。那麼在沒有水泥鋼筋的古代,這麼高大的城牆是如何建成的呢?下面小太陽就帶領大家穿越回古代,看一看城牆是怎麼製作的
其實,在早期的時候,當時的城牆和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是不同的,那個時候城牆的原材料主要是土,人們用夯把黃土或者黑土打的十分堅硬,一層一層的摞起來,而且為了堅固,還把城牆設定成梯形的樣子,最底下有四米左右的厚度,到了最上面變成三米多,而整個城牆的高度有十米。
這種用土製成的城牆其實防禦性很強,一是用土量非常大,二是把這些土都夯實的非常堅硬,那麼有人會問,這麼多的土來自哪裡?這些土其實來源於護城河,古代的人們把城前的土地挖成深溝,挖出來的土來製作城牆,而剩下的坑,則灌注水成為護城河,這樣還給內城增加了安全度。
到了明朝初期,工藝提升,能夠製作出青磚了,這個時候所建造的城牆就是我們平常出去旅遊或者電視中看到的一樣了。
會有朋友問,那如何把青磚貼到土質的城牆上呢?明朝依然沒有水泥啊,其實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當時發現,用糯米熬出來的湯非常粘稠,於是他們就把糯米熬製成湯然後與沙土石灰等材料混合製成粘合劑,利用粘合劑把青磚粘到土牆上,這樣既增加了美觀度,也提升了城牆的防護能力。
在之後,明朝自己建造的城牆,就是先燒青磚,一層一層的鋪好,鋪好後放上夯土,然後再用粘合劑粘到一起,提升穩固程度。那麼說到這些青磚是怎麼運上去的,這就需要人力了,因為以前也沒有挖掘機,塔吊這樣的機器,所以我們經常在史書裡能看到,一些城牆的修建,動輒就幾十年,耗費幾十萬人的人力來修建。
古代人給我們留下的城牆,是他們用盡生命的辛苦結晶,所以需要我們全體人類進行保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