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呦呦書悅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

    在《論語.顏淵》中有記錄著這樣一段關於孔子回覆什麼是仁。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以往我們的解讀是:剋制自己的慾望,以實踐禮的規範。在這解讀的背後意義卻是說顏淵還有著不少問題,所以要先剋制他的慾望。但我們都知道顏淵是孔子學生當中最沒有慾望的,如此一來這樣的解讀是有誤差的。

    因此呦呦在閱讀書籍時,瞭解到了這“克”字在古代有兩種解釋,一是“剋制”,二是“能夠”。所以如果我們將克己復禮的“克”解釋為“能夠”的時候,就會了解孔子所要表達的意思。

    重新解讀“克己復禮”:顏淵請教什麼是仁?孔子說:能夠自己作主去實踐禮的規範,就是仁。其中“仁”指的就是人生正途,在後續孔子也接著繼續說明:只要自己作主實踐禮的規範一段時間,天下都會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走在人生正途上要靠自己,難道還要靠他人嗎?最後一句是關鍵,“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仁要靠自己。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孔子的思想體系的核心是透過禮的實踐達到仁的境界

  • 2 # 明眼看數

    孔子晚期思想的核心是實際是從財務自由走向精神自由。最重要的體現在第一章中。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重”在孔子的時代,更多代表“種”的意思。後世很多人把“重”都理解為“莊重”。君子在當時雖然不用參與具體的勞動,但是也要不斷地創造價值,才能有威望。所以,才會去學。這一點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息息相通的(據說易傳出自孔子之手)。

    “君子食不求飽,居不求安,就有道而正是為學”。孔子所說的“學”,不是為了我們今天的高考,而是為了就有道而正。只有就有道而正,過則勿憚改,才能達到精神自由的境界。這個時候,學而時習之,才會不亦悅乎。孔子身邊的3000弟子,72賢人,能夠理解孔子思想的人很少,所以孔子才會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感慨。

    這也足以說明,孔子的弟子們,沒有幾個能夠明白孔子的思想的,所以把孔子的思想都傳歪了。

  • 3 # 猛哥厲史

    孔子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弟子所編《論語》中,但從《輪語》中不難看出,孔子思想沒有嚴謹的學科體系,何來的核心思想?所以不同的人會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解答。其實在《論語》中只有一些東一榔頭西一棒錘甚至自相矛盾、前後打臉的為人處世格言,類似微博上的心靈雞湯,並無什麼高深的內涵,更別提科學技術了,華人研究了幾千年,弄到後來國弱民貧、道德精神麻木、差點就亡國滅種!

    仁義禮智信是人類甚至動物界動有的美德,並不是蠕家提倡它才有的。孔子自己也沒法給仁義禮智信等一個準確的定義,所以不同的人問,就回答的不一樣,甚至前後矛盾。學這樣的思想,能學好嗎?用這樣的書治國,國能強嗎?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句話本身就錯得離譜,後世無數蠕生,都不敢質疑。別說一日,一千日克已復禮,沒有法制束縛,天下還是不會歸仁。

    更何況孔子的禮是吃人的禮,夾谷之會中,孔子以不合禮儀為名,腰斬無辜的演員,他推崇的禮、創立的儒教不是吃人的邪教還能是什麼?這樣的禮“仁”嗎?

    不敢動安排節目的齊國君臣,卻殺群眾演員表現自己懂“禮”。這和在公交車上不敢讓光頭花臂五大三粗的男人讓座,只打罵不給自己讓坐的弱女子一樣無恥。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就是說:“愚昧卻喜歡自以為是,卑賤卻喜歡獨斷專行。生於現在的時代卻一心想回復到古代去。這樣做,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

    可是它天天叫囂“克已復禮”不就是想“回到古代去”嗎?孔子這不又一次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子路》中記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葉公所說有點像咱們現在提倡的所謂“大義滅親”,具有法制精神。但孔子認為葉公所說的事情不符合人的本性,它枉顧守法的無辜公民人身被傷害、財產被掠奪的客觀前提,犯了包庇罪,苦了受害者,好了害人者。

    孔子的親親相隱相互包庇,犯法還心安理得理直氣壯山河。仁義道德廉恥都跑哪去了?

    使中國變成一個人情社會,人情大過法,關係大過理。進而形成宗族勢力小圈子。到了當代演變成了黑社會。

    你只要看半部,還不罵《輪語》是愚民的狗屁之言,那你就非奸即盜,缺德不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皇帝下葬的過程是怎樣的?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