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國逐鹿
-
2 # 初心如舊
諸葛亮與司馬懿最後一戰,為何是火燒不是萬箭齊發?
從提問看,說的是三國演義中,上方谷一戰,據三國演義描述,這地方山口小,裡面廣闊,是一個葫蘆狀山谷。由於司馬懿多次吃虧上當,就一直窩在兵營,不論蜀兵如何挑釁,就是堅持不出應戰,諸葛亮想出一計,分批派出蜀兵,駕馭木牛流馬,假裝往上方谷運送糧草。
時間長了,司馬懿部下忍耐不住,突然出擊,抓了一些蜀兵俘虜,一審問,蜀兵回答說,諸葛亮認為魏兵不敢出戰,就打算在上方谷囤積糧草,作長期持久作戰打算。當然,司馬懿開始是不相信的,但多次派出偵察兵探查,遠遠看到上方谷山上,有不少草房,司馬懿推測這是囤積糧草的,但實際主要是柴草、橫木、亂石以及引火物之類。
司馬懿心中產生錯覺後,就開始謀劃襲擊燒燬諸葛亮屯糧處所,每天都有偵察兵報告上方谷一帶糧草情況。在知道司馬懿關注後,諸葛亮派魏延帶領人馬,引誘司馬懿,每天都是敗仗,引一段距離停下來大罵,激怒司馬懿,但開始故意不往上方谷方向,讓司馬懿覺得蜀兵有意迷惑,是欲蓋彌彰,越發相信上方谷就是諸葛亮的糧草兵站。
如果打算用箭射,就需要囤積大批箭矢、還得隱蔽許多士兵,但這些活動目標,容易暴露,驚弓之鳥的司馬懿,肯定畏縮不前,不會進入圈套。而那些柴草、滾石、擂木之類,雖然也需要人,但可以作成機關,只要很少的人,遠距離操縱就行。
這段故事是羅先生虛構的,但邏輯合理、情節生動、沒有生硬做作痕跡,很吸引眼球,數百年來,都是三國經典話題之一,不愧大師傑作佳品。(621)
武侯妙計燒司馬,怎奈天公不作美。諸葛亮一生為蜀漢盡心盡責,殫精竭慮,可以說不折不扣的履行了對劉備的諾言,自公元228年至234年,諸葛亮先後六出祁山,與司馬懿殊死搏鬥,雖然勝多敗少,或因朝中有人作梗,或因天氣,或因糧草,諸葛亮北伐始終沒有太大的進展。然而234年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卻在上方谷差點將司馬懿軍隊以火攻全殲,雙方軍隊在渭水一帶先來決戰,諸葛亮為了持久戰,在渭水旁屯田養兵。
而司馬懿前去視察軍情的時候,發現了諸葛亮的屯糧基地——上方谷,這是一個形似葫蘆的地形,只有一個狹窄的谷口可供出去,司馬懿決定要搶奪諸葛亮糧草,而諸葛亮無糧必然不戰自退。然而殊不知,諸葛亮早就發現了司馬懿的陰謀,與是在上方谷設定了一張很大的網。在上方谷沒放置了很多硫磺、碳、酒等易燃物,當司馬懿大軍進入谷內後,命全軍放火箭,魏國頓時陷入一片火海,絕望之際,突然天降大雨,將大火澆滅,這樣司馬懿得以逃脫。上方谷諸葛亮想置司馬懿於死地,為何不萬箭齊發,而是放火呢?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上方谷的地形崎嶇,萬箭齊發很難做到,最重要的是效果也不理想。上方谷地形崎嶇,左拐右繞,諸葛亮又處在山谷之上,一者伏兵不能太近,不然容易被發現,司馬懿也是老謀深算,二者人數不能太多,稍微風吹草動,就會露出馬腳,因此諸葛亮必然事事小心,更不可能帶來很多的弓箭,這樣大規模軍隊囤積半山腰也不現實。
最主要是由於地形的原因,尤其是多山的地方,很容易找到掩體,就算沒有掩體,士兵沒也有阻擋弓箭的盾牌,也不會有太大的傷亡,司馬懿也可以循序漸進的撤退。而用火攻就不一樣了,下面著火後,火勢迅猛,在哪住都無法躲避,就算躲到也會被火烤死烤傷,再加上諸葛亮又在谷口縱火燃燒,司馬懿更沒有退路,只能束手待斃,因此火攻要遠勝於萬箭齊發。
其次地勢原因從伏擊處到谷地,會有很長一段距離,萬箭齊發沒有殺傷力。正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蘆蒿。諸葛亮屯兵半山腰,且不說會不會有視線盲區,距離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首先距離遠了不容易射中目標,就算射中了,也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再者說如果能用普通的箭,諸葛亮就不會用火攻了,諸葛亮每逢戰事,都會親自上前線考察,勘測地形,而上方谷一戰也是如此,諸葛亮本人已經詳細的盤查過,上方谷不易用萬箭齊發的戰略模式。
再加上上方谷谷底還是有大的面積,又有很多糧草囤積,不適合用冷兵器,如果可以用萬箭齊發的話,諸葛亮早就回用圓木、滾石等代替了,萬箭齊發首先是要多少隻箭,箭少了不會有效果,就算多了,那麼多掩體,效果也不會好到哪去,還是用火攻來的迅猛些,由於山谷缺水,祁山曾經幾個月不曾下雨,乾燥異常,剛好用火攻,諸葛亮向來不會捨近求遠。
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