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夕傑巖

    寧古塔,在《甄嬛傳》這部電視劇裡,聽說過這個詞,甄嬛的父親甄遠道被雍正猜忌,就是被流放到了這樣一個地方,甄嬛聽說以後便萬念俱灰。

    其實啊,寧古塔不是塔,而是一座城市的名字,這座城市又分兩個地方,一個新城、一箇舊城,兩個地方相距50華里。寧古塔舊城的地理位置在關外,當年努爾哈赤駐軍在此,後來康熙年間,又遷建到了新城這裡。寧古塔之所以叫塔,是因為這個地名是滿語的地名,意思是六個,原因就是當年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生了六個兒子,均居住在此地,所以才起了這麼個名字。所以說,寧古塔可以說就是清皇室發家的地方。

    那麼甄嬛為什麼一聽父親被流放到這裡,便心灰意冷了呢?這個地方距離中原路途遙遠,從北京到寧古塔,有4000多里路那麼遠,現在如果坐火車,也要坐很長時間,更不用說是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時代,流放的犯人們只能靠兩隻腳步行去。明清時候,南方的進士比較多,做官的自然就比較多,流放的犯人很多都是南方人,又多是文官有的歲數都已經很大了,如何能受得了這一路的折騰。再個因為清朝那時候,關外遠沒有現在的樣子,是一個環境非常惡劣,十分的寒冷又野獸橫行的地方。到了那裡,流放犯們不只是要忍受惡劣的自然環境,還要幹很繁重的工作,每天都要幹活,吃不飽又穿不暖,不是凍死就是餓死累死,真如人間地獄一般。

    有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寫信說寧古塔的氣候環境為“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以古代那一種缺少營養的體質,遇到這種寒冷是很難熬得住的,但若是僅僅如此,寧古塔也只是對於那一些體質極為羸弱的人顯得可怕,並不足以讓很多人都為此自殺。

    舊時寧古塔屬環境惡劣,寸草不生,五穀不長的邊遠地區,這裡非常適合罪犯改造。在今天的黑龍江境內,說到黑龍江地區,大家都會想到那裡的氣候條件,通天異常寒冷,是不適合北京人去生活的。所以在《甄嬛傳》中甄嬛對皇帝說,寧古塔酷寒無比,她的父母恐怕身體上受不了這樣的折磨。甄嬛給父親準備很厚的衣物棉被,父親回來的時候,也得了一身的病。可見,是一個及其辛苦的地方。

  • 2 # W一家之言

    寧古塔(滿語:ᠨᡳᠩᡤᡠᡨᠠ,轉寫:ningguta)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

    為什麼寧古塔可怕,首先要說的就是氣候,大自然是人類生存最大的敵人,那時的東北,是廣袤的冰封之地。他們的牢房,在人煙荒蕪的東北邊境。每年只有5月是暖和的,8月就開始入冬,“寧古嚴寒天下所無”。現在的東北可能大家覺得不錯,那是因為氣候已經沒有那麼冷了,即使冷點,至少你有棉衣棉鞋棉褲,屋裡還有暖氣,那時候這些可是奢望了,本來就是發配為奴的,這些軍官都沒有的物資,一個奴隸還想有,那不是開玩笑嗎。想逃跑也不可能,森林、沼澤、野獸是這裡的特產。跑不得了多遠就會迷路,最後不是被凍死,就是被餓死,餵了野獸。其次是物資的匱乏,糧食的嚴重不足,即使大自然沒有殺死你,人多糧少,還要無休止的幹活,能活下來的人少之又少。

  • 3 # 歷史寶藏

    流放寧古塔,這在清代是並不罕見的處罰。但是對於不少人來說,無疑是很痛苦的事情了,因為寧古塔之地苦寒。路途又十分遙遠,能成功到那裡已經是不容易了,更何況還要在那裡生存。

    在《甄嬛傳》中,嬛嬛的父親甄遠道,就被流放寧古塔,宮裡的甄嬛得知訊息後,可謂肝腸寸斷。

    那麼讓無數人害怕的寧古塔,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

    首先就不說從京師到寧古塔,千里迢迢的舟車之苦,寧古塔之地,冬日極其寒冷,正所謂:寒風如刀。夏天的時候也會有熱的時候,這時候是:熱風如燒。

    寧古塔新城是木頭建造的城池,有裡外兩重,內城周兩裡,不是什麼大城,外城周長八里,內城住的是駐防兵士,外城住的漢人,那些被流放到寧古塔的,就住在外城。

    這些被流放的人,被編入官莊中,一個莊十個人,一個管理者,九個幹活的。幹什麼活呢?

    種田、打獵、燒炭、養豬、打草、燒石灰……

    這些都是苦累活。

    每年從初春到三月,天天颳著呼呼叫的大風,煙塵瀰漫。七月中就開始下霜,八月中就會有大雪,九月中,河裡就凍冰能過人了!十月,那就是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了,就是大中午,雪也不會融化,初來乍到的被流放過來的,必須要穿三層厚衣服,才能抗得過這種冷。一下冷到來年三月,才慢慢解凍。

  • 4 # 穿插游擊隊

    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主講:謝承匯

    不少反映清宮戲的影視作品中,都出現了一句經典臺詞,皇帝大怒下旨:把XXX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

    ◇ 寧古塔在宮廷戲中是高頻詞彙

    小時候看到這種情節都會腦補,寧古塔在哪?多高?披甲人是誰?聽上去好髒,給他們當奴隸太可怕了,生不如死。長大之後,翻閱了很多資料,發現流放寧古塔不一定多慘,寧古塔一度成為大清度假勝地,甚至有些人去了就不想回來。

    今天給大家講講一個真實的寧古塔。

    “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屬於清朝五大刑法“笞杖徒流死”中的流刑。流刑是僅次於死刑的重刑,也就是流放。一般來說,被判流刑的,是一些戰俘、不太嚴重的文字獄政治犯以及政治鬥爭的失敗者。這些人罪不至死,或者清廷覺得你還有可榨取的剩餘價值,讓你遠離政治中心,不再對他們的統治帶來威脅。

    再介紹一下寧古塔在哪,披甲人又是什麼。

    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古城村,是清朝時期的邊陲重鎮,也是大清“龍興之地”。離北京1500多公里,天寒地凍鳥不拉屎。不過卻擁有大面積的黑土地,是一塊原本適合耕種的地方。隨著滿清入關,東北出現了大量的無人區。有人描寫當時滿清入關的情景“男女相踵,不絕於道”。這也導致當時的東北幾乎只有三處有常駐民,奉天(今瀋陽)、海城、遼陽

    ◇ 清中期的寧古塔圖

    而作為龍興之地,自然不能棄之不管。清廷派出披甲人駐守當地,駐地就在寧古塔這裡。要特別說明一點,寧古塔並沒有“塔”,這是滿語的音譯,意思為“六個”,是滿族姓氏。披甲人是當地守軍,滿清入關前,跟大明王朝作戰多年,不少明軍被俘虜,編入滿軍。既然是戰俘,他們的地位自然不高,長期受到歧視。駐守邊疆苦寒之地的重任,就強加在他們身上。至於清廷為什麼放心他們駐守“龍興之地”,這個問題,先賣個關子,後面會解答。

    一群兵痞,又長期受到“主流”排斥,還背井離鄉,心理肯定有大問題。且不說天寒地凍,單說給他們當奴隸這事兒,就夠可怕了。為什麼寧古塔還會成為度假勝地呢?先分享幾個故事,說完就能理解。

    順治十四年,清廷發生了科舉舞弊案,史稱“丁酉順天鄉試案”。順天(今京津地區)的鄉試。考官李振鄴、張我樸等人貪財納賄,在考場內互相翻閱試卷,照事先擬好的名單決定取捨。發榜後,考生不服,到文廟去哭廟。給事中任克溥奏參,稱中試舉人陸其賢用銀三千兩,送考官李振鄴、張我樸,所以得中。順治大怒,下旨將納賄考官立斬,抄沒家產,涉嫌考生也都被奪功名,斬首示眾。

    有個倒黴蛋叫吳兆騫,本來跟這案子沒啥關係,但卻無辜被牽連,因為考慮到他似乎確實清白,保了一條命,被判流放寧古塔。吳兆騫他們家世代為官,家底兒很厚實。買通押送的官差,在流放的路上並沒受大罪,還寫了不少詩表達鬱悶的心情。吳兆騫也是清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不過跟岑參相比,他這個邊塞卻是被動的。

    ◇ 吳兆騫

    懷著忐忑的心情,吳兆騫還是來到了寧古塔。本以為要受大罪,但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兒。

    每天早上,點個名就沒事兒了。一開始他很緊張,生怕這是個陰謀,畢竟誰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最後的晚餐。時間一長,他發現是真沒事兒,該幹嘛幹嘛。有時候還跟同樣被流放來的朋友一起聚會喝酒寫詩。為此他還特意在日記裡寫下當時的景象:朝夕相對,歡若一家。從早到晚都在一起,愉快地跟一家人似的。

    不過也不是一帆風順,當時沙俄和清王朝在東北地區經常發生衝突,寧古塔作為邊陲重鎮自然不太平。吳兆騫也被拉去當炮灰,不過因為他們家有錢,託人花錢在寧古塔將軍身邊當了個書記員,遠離戰場。一來二去跟將軍還混熟了,後來將軍覺得好不容易來了個有文化的人,就不讓他在前線捨身犯險了,於是讓吳兆騫來家裡當家庭教師。

    後來,寧古塔將軍還幫他在當地開設了一個讀書草堂,讓朋友都住過來陪著自己,生活愜意。還在當地教書,開化百姓。時間一長,周圍村的孩子都來他這兒讀書,據說還有中舉的人。

    ◇ 寧古塔部分將軍

    生活質量不愁了,就得滿足自己其他需求。他被流放之前,老家有個媳婦兒。老吳這人很想念家中的夫人,也可能是沒看上當地的柴火妞,於是把媳婦兒接到寧古塔一起生活,第二年還生了個孩子

    當然吳兆騫也不是一點兒擔心都沒有,他最擔心的事兒就是被赦免。他的家人不知道他在寧古塔過著幸福的生活,各種想辦法把他救出來。於是找到當朝重臣明珠,又是說好話又是送銀子,終於在明珠的幫助下,把吳兆騫救了出來。

    此時吳兆騫已經在寧古塔生活了23年,聽說被家人救出來很不開心。不過沒辦法,只能告別當地朋友回到江南老家。回家後寫了很多懷念寧古塔的詩詞,三年後鬱鬱而終,臨終前還把兒子叫到身邊對他說:“吾欲與汝射雉白山之麓,釣尺鯉松花江,挈歸供膳,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豈可得耶”。可見他對寧古塔生活的懷念。

    這吳兆騫是個有錢人,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那窮人來了是不是就完蛋了?當然不是。

    寧古塔這個地方太偏僻,百姓不夠開化,生產力水平低下,尤其是農業非常落後。有個叫張縉彥的人,他是明朝兵部尚書,歸順清朝後捲入文字獄,被流放到寧古塔。

    ◇ 張縉彥

    順治十八年二月初二(1661年3月2日),張縉彥帶著大量圖書和歌姬10人出關(這叫什麼流放)。到了寧古塔之後,張縉彥加入吳兆騫建立的詩社。除此之外,還經常出遊,還撰寫了《東京》一文,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除此之外,張縉彥還發現當地農業水平落後,把種地當成放牧,今年在這種,明年就換個地兒種。這種方式跟中原比差太多了。張縉彥就教當地人怎麼種地。告訴他們今年這塊地兒種完,好好保養一下,明年還能繼續種。因為他教的太好了,眼瞧著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寧古塔人甚至把他尊為:五穀神,為他蓋廟燒香,把他供奉起來。

    不光是種地,有個手藝在寧古塔就不愁吃飯。雍正六年發生了震驚朝野的文字獄呂留良案,呂留良的屍體從棺材裡拉出來鞭屍,他的後代也被髮配寧古塔。他有一個孫子精通醫術,剛到寧古塔就受到熱情款待。寧古塔將軍請他喝酒吃飯,酒足飯飽之後把他封為寧古塔戍所醫官。

    ◇ 呂留良

    不光有手藝的人來了能立足,沒手藝也不要緊,來了做生意一樣能活著。被流放的人發現,寧古塔這邊有很多值錢的東西,比如人參鹿茸,野獸皮毛。這些東西在中原人看來比金子還值錢,但是在當地,這些東西都很容易獲得,不值錢。

    於是中原人開始在寧古塔辦集市,吸引商人前來貿易,其中還有不遠萬里從江南地區過來的。本來寧古塔是個很荒涼的地兒,沒過多久就變成了東北重要的貿易中心。有個江南商人來到寧古塔,瞬間就被眼前的繁榮嚇壞了,不禁感慨:類江南!跟江南一樣繁華。

    說了這三個故事,相信大家也看出來了,流放寧古塔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相比流放到寧古塔的可怕程度,犯人要面對的最大考驗,應該是流放的過程。一路之上,無人區甚多,野獸出沒,經常出現野狼吃人的情況。有些沒錢的犯人,路上也會被押送差人“重點照顧”,甚至死後被分食的情景。不過當時不管流放到那,路上這些問題都會碰到,並不是寧古塔特有。要說流放寧古塔特有的困難,可能就算是寒冷吧。

    ◇ 流放途中才是犯人們面對的最大考驗

    另外,肯定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幸福,不過,清康熙中期之後,寧古塔已經發展初具規模。如果犯人在那裡不能找到立足之地,相信他們在大城市也不會有好的出路。

    話說回來,朝廷把犯人流放到寧古塔,是為了懲罰他們。現在反而還讓他們過上幸福生活,朝廷就不管管麼?當然管,不過都是走個形式。

    比如說呂留良的孫子當了醫官之後,訊息傳回朝廷,雍正很生氣,這等欽犯怎麼能進體制當官呢,政審幹嘛吃的?下旨撤了他的職,要求對他嚴辦。聖旨到了寧古塔,寧古塔將軍只能遵旨撤了他職,但是錢照給活兒照幹,就是不嚴辦。雍正知道後,也沒什麼辦法,默許了這種行為。不光這孫子的事兒,其他人享福的事兒朝廷也是知道的,都是象徵性管管。為什麼呢?歸根結底是價效比的問題。

    ◇ 寧古塔舊城遺址碑

    寧古塔是什麼地兒?邊陲重鎮。這種地方最重要的工作是穩定,想穩定首先要保證守備部隊的忠誠。朝廷對這幫披甲人並不是完全放心,單獨派人盯著他們成本太高,把犯人送過去給他們當奴隸,顯然是一種簡單的辦法,讓披甲人感到朝廷的關懷,就能對朝廷忠心了。至於犯人去了是真當奴隸還是度假,朝廷一點都不關心,只要不造反、不添亂就行。

    除此之外,這些犯人還能發展當地生產力,跟披甲人之間保持一種良好關係,更能讓當地穩定。如果硬要破壞這種關係,肯定引來披甲人的不滿,到時候龍興之地不穩,朝廷還得派兵解決問題,不值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眉毛淡好還是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