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法國是一個非常高傲的國家,法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文化都有著迷之自信,法中國人認為法國的藝術是全世界最優雅的藝術,法語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拿破崙是歐洲近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就算是拿破崙最終失敗了,那麼他也是歐洲近代最令人敬佩的失敗者。

13
回覆列表
  • 1 # 象山之峰

    法國不懼美國由來已久,其精神支援就是法國的反美主義。記得好像在《經濟學家》雜誌上曾見過這樣一句評語:作為反美主義的全球發言人,法國總統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對美國一貫更不友好的西歐國家,應該是西班牙和希臘。

    法國不懼美國是歷史淵源+傑出政治家所致。法國畢竟出過兩個拿破崙,美西戰爭還依賴過法國,美國在法國的潛意識裡只不過是“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罷了。因此,在法國傑出政治家眼中美國沒有什麼可怕的。

    二戰中,法國儘管有馬奇諾防線之辱,可戰後的戴高樂法國照樣是聯合國五常之位,軍事上照樣有硬碰硬的核武器、航空母艦、核潛艇和Phantom2000,經濟上照樣現代化,還有獨特的外交佈局,骨子裡仇美反美勁兒一上來何懼之有?大家都是戰略家呀,咱法國又不是日本!

    不懼美國,法國的表現又相當有個性。一方面,法國的知識分子格外執著,著力研究解釋不需要信任美國的理論,還形成了自由反美主義、社會反美主義、“主權主義“反美主義、激進穆斯林反美主義、精英反美主義、遺存反美主義和懷舊反美主義等等。管你什麼盎格魯-撒克遜,老子法國政治家就是不用英語。法國社會都會有頭腦地抵制你美式生活消費方式。即使你美國腦羞成怒的“911"事件,我法國左翼活動家希爾瑞-梅森還出版《可怕的騙局》,嘲諷你美國陰謀論呢。

    一方面,被反美主義思潮裹挾和驅動的法國政治家們,早已不信任美國的以美國為中心的單邊主義和全球化,頻頻出招體現法國不懼美國也理所當然。尤其是冷戰結束後,面對得意洋洋的、自我中心的、霸權主義的"超級大國“美國,法國對美外交政策調整更明顯,作出伊拉克戰爭異議,中法的科技合作,反谷歌文化戰爭,海嘯人道救援指質,《京都議定書》失格的嘲諷。特別是阿爾司通事件後,法國還動起建立歐盟軍隊腦筋。

    法國最不懼美國,名副其實。也許是高盧的秉性,也許是法國的文化,也許是美國培養的。

  • 2 # 依稀說史

    嚴格意義上說法國並不是最不怕美國的西方國家,只不過法國是表現地比較“自主”的一個西方國家。法國對美國也不是一直都非常強硬,法國只是在一段時間內對美國強硬。其餘時間基本上還是跟著美國走。

    法國的第四共和國是一個非常軟弱的政府,外交政策上跟美國亦步亦趨。當時法國並不敢違背美國的意思。當時法國不僅不敢違背美國的意思,甚至提出了和英國合併,組成一個新政府以應對來自於美國和蘇聯的壓力,還被人家英國拒絕。戴高樂上臺之後,法國才開始逐漸體現出較強的自主性。

    當時對美國表現出獨立自主性的國家不止法國一個,戰敗的德國也對美國表現了很大不滿。聯邦德國總理推出了“新東方政策”,實現了兩個德國關係正常化。英國也宣佈結束了和美國的特殊關係。歐洲國家為了增強實力,組建了歐洲共同體,後來組建了歐洲聯盟。日本也力圖擺脫美國的束縛,推行“多邊自主外交”。

    法國不僅經濟恢復,在政治上也有一定影響力。法國也是聯合國的五大常任理事之一,有一定國際地位,法國當時在海外還有不少殖民地。法國需要增強自己的國際影響力,在美蘇爭霸的夾縫中尋求機會。

    法國為了應對來自美國和蘇聯的壓力,致力於發展本國的軍事工業。法國獨立自主地研製出了核武器。法國擁有先進的戰鬥機,比如陣風系列。法國還擁有遠端轟炸機,比如Phantom系列。法國擁有自主核打擊能力,武器自主生產能力。這些都給了戴高樂及後繼者膽略,也讓法國的腰桿更硬。

    法國在歐洲共同體中佔據了優勢,希望利用歐洲的力量對抗美國和蘇聯,建立相對獨立的歐洲。所以法國表現出很大的自主性。

    法國在歐共體(歐盟)中的最大對手是德國,法國若想在歐洲中擊敗德國,掌握歐洲就必須大力發展自己。法國的經濟不如德國,也無法和德國抗衡。法國只能在政治和軍事上尋求突破點。法國若想取得突破,就要突破美國的束縛。法國在對美國方面保持了一定的自主獨立性,對美國表現得相對強硬,似乎不怕美國。

    蘇聯對法國的威脅相對較小

    蘇聯和美國爭奪的焦點在德國,德國是冷戰的最前沿。法國與蘇聯勢力範圍之間隔著德國,相對來說比較安全。蘇聯的陸軍很難突破美軍防守的德國。蘇聯對法國的威脅相對較少,所以也使得法國認為自己相對安全。法國便不願意被美中國人綁在戰車上,不願意成為美國爭霸的棋子。

    在蘇聯與美國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法國反而容易尋找平衡點。蘇聯希望拉攏法國,削弱美國的爭霸力量。美國也不敢將法國逼得太緊,否則美國除了蘇聯之外,有可能又多一個強勁的對手。

    戴高樂總統的強硬

    戴高樂總統上臺以後,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一改此前第四共和國相對軟弱的對外政策。法國開始表現地比較強勢,戴高樂主義得以推行。戴高樂主義承認民族解放運動的合理性,聯合歐洲國家反對蘇美爭霸,反對美國控制。戴高樂堅決維護法國的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提出法國應該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戴高樂主義對外政策為“獨立自主”,提出了法國不依靠任何外國,不屈服於任何外來勢力。當然這包括美國和蘇聯。戴高樂堅持認為法國是一個世界大國,應該具有大國的軍事和政治力量。此後幾十年裡,戴高樂主義一直影響法國的外交政策。雖然法國重新加入北約,但是強調法國共同領導,而不是從屬地位。

    法國有強國傳統

    近代歷史上法國也曾經是歐洲的霸主,即使不是歐洲的霸主,也基本上保持獨立性,沒有受到別國控制。三十年戰爭之後,法國成功地肢解了神聖羅馬帝國,成為歐洲大陸上的霸主。法國大革命期間,拿破崙對外戰爭期間幾乎佔領了真個歐洲,成為歐洲絕對的霸主。此後法國雖然時有戰敗,但是在歐洲始終有一定地位。二戰期間法國被德國打敗,在國際上丟盡了顏面。

    法國的強硬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美國的控制,法國也獲得了想要的“獨立自主”。但是法國領導歐洲的小算盤卻沒有成功。法國雖然在政治、軍事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卻與德國的競爭中落敗。現在德國實際上領導了歐盟,成為歐盟的領頭羊。法國的實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衰落。

  • 3 # 舍我談歷史

    法國是個很特殊的西方國家,作為北約成員國,法國曾經長期脫離北約,近些年才回歸北約,還不允許美國主導的北約駐軍。法國為什麼成為整個西方最不畏懼美國的國家呢?

    首先,實力覺得膽量。法國雖然在二戰後實力衰弱,並不足以支援自己建立的殖民體系,但是瘦子的駱駝比馬大,法中國人的實力還是不能小覷。法國是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重要的是法國自己有獨立的核力量。完全可以不依靠美國的核保護。而美國也不敢拿這樣的西歐大國怎麼樣。

    其次,共同目的讓美中國人沒有膽量撕破臉皮。美國建立北約和控制歐洲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防範德國東山再起和防範蘇聯入侵。這和法國的思路是一致的,要知道蘇聯軍隊離法國和西德的邊界特別近。一旦出現衝突,法國最新遭受傷害。因此,雖然法國鬧情緒,但是法國在歐洲的威望和作用,讓美中國人不能把問題鬧僵。

    第三,法中國人的自尊心。法國曾經建立了廣大的帝國。在世界各地都有法國的殖民地,早已經建立起了法蘭西式的尊嚴,而這種尊嚴被後繼之秀的美國挑戰。他們可以允許英中國人凌駕於自己之上,是因為英中國人確實比自己厲害。就算英中國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尊重法中國人。而美中國人只不過是殖民地的後人,在法中國人內心是不服氣美中國人的。因此對美國保持這法國式的自尊,不惜破壞盟友關係。

    第四,法國在歐洲國家的地位很高。法國和許多歐洲國家有淵源,二戰後,法德關係走的更近,在煤鋼共同體的基礎上,主導成立了歐盟。一旦和法國交惡,將影響美國在歐洲的戰略意圖,甚至被歐洲國家孤立。因此美國不願意和法國發生衝突,影響自己在歐洲的利益。

    美國的綜合國力要遠在之上,但法國依靠自己的實力,保持在歐洲的相對自主,並維持與美國的同盟關係,維持自身大國地位。

  • 4 # 最法國

    為什麼法國成為最不懼怕美國的國家?

    首先,法國是歐洲強國,是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的國家,是歐盟國家的領頭羊,同時也是聯合國五常之一。

    法國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之後,從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一直是西方國家的中心,所以從民族一國家意識形態來說,法國始終認為本國是大國和強國,法中國人對於能夠塑造世界的影響力頗為自豪。

    尤其歷史上法國曾經幫助過美國獨立,法國在1778年就承認了美國,並且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給予美國軍事援助。美國的象徵自由、民主精神的自由女神像,是法國於1886年美國獨立110週年時贈送給美國。自由女神像就是美國和法國特殊友誼關係的象徵。

    法國不懼美國,符合法國一貫的外交傳統和國家安全利益。 從戴高樂退出北約,到戴高樂主義繼承者希拉剋反對對伊拉克的出兵,是法國對自身的國家利益的考量。

  • 5 # 草民879

    法蘭西人一直為祖國在西方世界近現代歷史程序中的傑出貢獻而感到驕傲,敢為人先與說“不”已經融入法蘭西人的血液中:

    《拿破崙法典》是自由、民主國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破除了封建專制的立法原則,成為歐美各國的立法規範,推動了自由、民主的發展。

    法國全力支援華盛頓領兵造反的美國獨立戰爭,華盛頓曾說:“若無法國,我們絕無勝算。”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法國是美國的大爺!一直以來,美國對法國心存感激。

    上世紀六十年代,戴高樂的法國置美國的再三阻撓於不顧,決定與臺灣斷交,承認新中國。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政府發表聯合公報決定建立外交關係。法國是西方世界中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大國。

    1966年3月10日,戴高樂正式宣佈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體系,並要求所有法國境內的美國士兵,必須在1967年4月1日前撤離法國,不管美國是否願意,這是法國的最後通告。大爺就是大爺!

    法國由始至終反對美國發起的伊拉克戰爭。

    今年7月,法國通過了一項對大型科技公司通過其數字業務產生的收入徵收3%新稅的法案,目標是包括美國的臉書、亞馬遜和谷歌在內的約30家大型科技公司。

    相信現在和未來的法國,“戴高樂主義”者大有人在。

  • 6 # 蔥油餅不帶蔥

    高盧雄雞始終是驕傲的,法國一直有壯志雄心,不過只有在拿破崙時代,法國才真正做到了這一點。但是,這種印在法中國人骨子裡的驕傲是一直存在的,哪怕是後來法國實力衰退了,它也一直有一個強國夢,並且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做了不少事情。法國對山姆大叔主導的世界另有想法,它會對美國說“不”,雖然這需要很大的勇氣,但不得不說法國是最不懼怕美國的西方國家!

    歷史上的法國是歐洲的中心之一,歐洲皇室以說法語為榮,用法語寫出來的文章和歌劇風靡整個歐洲大陸。在英國成為世界科技中心之前,法國在這一領域執牛耳(萊布尼茨和牛頓爭奪誰是微積分的發明者)。法國通過大革命輸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權思想,拿破崙通過戰爭推動了民族主義思想的傳播,這順勢成了歐洲乃至世界民族獨立運動和反封建帝國的源泉。

    在法中國人的眼裡,自己是時代的弄潮兒,是引導世界變革的風向標,才是歐洲和世界最文明、最優雅的存在,英中國人只不過是海盜和蘇格蘭農民的結合,德中國人只不過是一群鄉下的土財主,俄羅斯只不過是一群東方的野蠻人,美中國人只不過是一群暴發戶而已!

    法蘭西有自己的驕傲,它願意主動聯合其他國家,卻不願意屈從於任何國家。面對一個從統一走向強盛的德意志,法國明知實力不足,寧願與死敵英國通力合作(相互平等的同盟關係)共同應對德國,才消滅德國強盛帶來的地緣政治壓力,也不願像德國低頭。

    在二戰中,法國表現得有點慫,面對德國的攻勢,法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投降,這在一定程度上讓法國的驕傲受到了打擊。二戰後,蘇聯成為超級大國,面臨前所未有之強敵,法國惶恐不安,只能決定先抓住機會躲避危機,沒想到在美國的庇護下竟然成了北約的創始國之一。

    本以為法國就此落寞了,可是天不絕法國。作為法蘭西不屈意志的代表,戴高樂將軍建立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改法蘭西聯邦為法蘭西共同體,想收攏法蘭西殖民帝國的遺產,重現法國在歷史上的大國地位,重拾法國在歷史上的無上榮光。因為北約是以美國主導建立的軍事聯盟,法國在其中只能是二流角色自然心有不甘,因此戴高樂決定在1966年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

    自此之後一發不可收拾,法國走上了試圖在美歐國家中佔據決策權、擁有領導位置的道路,主要表現在在外交策略上與美國多有衝突,在中東問題、處理與東亞國家的外交關係上,法國慢慢變成了歐洲國家中最不懼美的國家。隨著德法雙核的協同合作,法國有藉著歐盟整合的勢頭重回世界巔峰的念頭,而這恰恰與美國想在美歐中獨享至高無上的地位存在矛盾。既然法國已經開了口子,就要在對美國說不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最後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法國畢竟是老牌帝國列強,在大國競技場摸爬滾打幾百年,有自己的一套。法國的確敢於對美國說不,因為法國有自己的利益。但是,法國敢於直接與美國鬥爭嗎?在關鍵性、關乎美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法國也是知趣的很。其實大家都是聰明人!

  • 7 # 太陽125933863

    戴高樂一直對美中國人當年不支援他的"自由法蘭西",卻承認貝當的維希政府耿耿於懷,到了60年代中期來了個大暴發,不再聽命於美中國人,於1965年宣佈法國退出北約一體化組織,但仍留在北約組織內,法蘭西要建立自己的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命令北約總部離開巴黎。於是北約總部用了400輛卡車,將總部遷往比利時布魯塞爾。

  • 8 # 鄉村蠟燭

    因為法國與美國是盟友,是兄弟。法國在歷史上有世界一流的英雄拿破崙,曾經橫掃歐洲,統領過歐洲。所以,法中國人在骨子裡比美國更有優越感,因為美國再也找不到比拿破崙更加耀眼的英雄人物。他們雖然在語氣上同穿一條牛仔褲,但是法國並沒有懼怕美國,仍然是我行我素。

  • 9 # 0三治0

    法國出了個戴高樂了,想象一下。沒有戴高樂二戰的抵抗,恐怕法國就不是二戰勝利國之一了。戴高樂主張軍事政治自主化,歐盟的前身好像就是戴高樂提出建立的。軍事政治獨立,核武器在自己手裡。不懼美國。

  • 10 # 漂流的高盧人

    法國是不懼怕任何國家的歐洲大陸國家,有航母,有原子彈,一直有自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可以是西方第一個和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也可以不加入北約組織,美國能夠建國也在於有法國的支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竹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