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竹緣陳新丁
-
2 # 夾縫中的詠歎調
《竹》
也許,有人
對它偏見的認知
在於空
而我卻對它
肅然起敬
一節節地攀升
把努力
做到極致
不凡的氣度
臨風望遠
以堅實的果敢
將生命
吟誦
-
3 # 火車上遇見
竹子不畏風雪,不畏嚴寒是錯的,給你看看被雪壓垮的竹子就不會這麼說了!竹子畢竟是草本植物,想象一下為什麼會分到草本科呢?
真實的竹子沒有鄭板橋寫的那樣“咬定青山不放鬆 立根原在破巖中”,竹子它裡面是空心的,因為柔韌性很好,所以可以做成很多的生活用品,比如竹籃,竹簸箕,竹椅,等等,但是隻能用手工來做,費時耗力。
竹子是空心的,有大有小,通常長在南方,北方也有那種四級青的小竹子。春天雨後竹筍突突地往上冒,那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說的就是竹子給人的感覺很美。
-
4 # 贊妹富三代
竹子是一年生草本之筍科植物。長年翠綠 ,傲骨昂首;挺立堅拔,節節高升;不畏風雪,不懼寒霜;雖是空而不實,但卻虛心向上。彰顯出高風亮節,清純樸實之風彩!
竹子是什麼?
竹子是草,是世界上最高的草。因為竹子是跟水稻同屬於一個科屬,植物學名應稱禾本科植物。水稻,大家都稱它為稻草,竹子也應稱它為竹草,竹子不僅是世界上最高的草,而且是巳經完全木質化的植物,所以大家都可以稱它稱為竹林,而不能稱竹子為竹樹。
竹子,它與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結下了不解之緣,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中國竹文化。早在魏晉年間,頗有骨氣和才氣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就與竹為友,常在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競以“竹林七賢”為榮,故有“竹林七賢”的經典故事。蘇東坡是唐宋時期寫竹畫竹的典型代表, 寧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他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出語精警,議論精闢,發人深省。他主張畫竹必先“胸有成竹”,他提倡落筆之前“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這就是成語“胸有成竹”的典故。他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鄭板橋的畫竹更是一絕,他筆下的竹更是藝術珍品。他“眼中之竹”“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風池”。其中的哲學寓意是新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新事物的成長要靠人們的熱情扶持,迄今仍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竹子,它所以會被代表人民願望的文人墨客所喜愛,百歌傳誦,樂此不疲,完全是由於竹子的一系列優秀品質、高尚風格所決定的。
竹子,它經風霜而不凋,歷四時仍蒼翠。“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象徵著剛直自強、堅貞不曲、虛懷若谷、潔身自好。
竹子,它中通外直,虛心有節。“未出土時先有節,到凌雲處仍虛心” 表達了竹節節高升,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但又不失虛心豁達,剛正不阿的美德。
竹子,它雖不是珍稀植物,但竹子不僅是珍稀動物熊貓最喜歡吃的,而且必不少的食物。
竹子,它的生命力異常地旺盛。竹養鞭,鞭孕筍,筍成竹,竹又養鞭……往復迴圈,不斷迴圈增殖,不論在山地平川,還是溪河路旁,不論在房前屋後,還是公園廣庭,竹子都是能頑強地分生繁殖,先佔地盤,後佔空間。單憑一株母竹上竹鞭的幼芽左右伸展,四處蔓延,幾年後就可以蔚然成林。它們的團結友愛,鞭鞭相串,根根相連,株株相關,不但能成為單純竹林,而且還能不斷擴大版圖,它可以與杉木、闊葉樹混交,組成新的竹杉或竹闊混交林,起到互相補充、互相依賴、互相促進,互相融合,形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就是立體的綜合的生態林。
竹子,它的“幼苗”春筍一出土,就規定了自己的圍徑和節數,春筍出土時有多粗,將來長成竹時也就是有多粗,出筍時有多少節,將來長成竹時也就是多少節,至死守節不變,筍成竹、竹成林的速度極快,一天平均長高一尺多,一般四、五十天就可以長出新的技條、新的葉片,並形成新的竹林,這一點跟樹木是完全不同的,故有“雨後春筍”直上青雲。
竹子,它一身都是寶,徹頭徹尾獻身人類。
竹子,它廣植於祖國各地,竹林可以經百年不衰,發展成為竹海,中國最有名氣的四大竹海:蜀南竹海、安吉竹海、鹹安竹海、赤水竹海。
提到赤水竹海,千萬不能忘記一個人,他就是現在的福建省上杭市老移民黎裡泰。赤水的楠竹就是由當時的移民黎裡泰在清乾隆34年把竹苗帶泥用木桶分裝,由福建經江西至湖南,後轉水運逆長江入赤水河,在赤水葫市上岸後,栽種於自家居住的房後。行程約4000多公里,經幾個月精心培育,4株竹苗存活3株。黎氏兄弟以此為基礎再行擴種,幾年後,房前屋後的楠竹不僅擴大成林,而且繁殖發展成竹海,為紀念他的功勞在竹海中建立黎裡泰雕塑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