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秉燭讀春秋
-
2 # 小鎮月明
“刷牙”的概念在如今已經被作為評判個人生活衛生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了,連當下的“垂髫小兒”都知道刷牙很重要。
談起刷牙,那麼牙刷和牙膏便就是必不可少之物了。但是如果站在古人的角度上來看待刷牙這個問題的話,那麼刷牙可能在古代不像是現代這麼受重視,而且牙刷這個概念在古人眼中還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因為中國古代並沒有像如今我們刷牙的器具。但是,古代多有文人雅士,他們潔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使得“刷牙”這項清潔牙齒的工作也逐漸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項必備事項,就像歷史上的文人雅士彈琴論道之前先要洗澡焚香一樣,在他們看來,即便沒有牙刷和牙膏,但是憑藉古者智慧,這些還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中國最早刷牙(漱口)的有史記載來源於《禮記》當中的“雞初鳴,鹹盥嗽”,由此可知判斷早在先秦時代刷牙(漱口)的習慣便由來已久了。幾乎與中國同時期的,約莫公元前3500年前,古巴比倫便開始運用較為鬆軟且富含植物纖維的樹枝來剔牙了,樹枝一端經過反覆咀嚼形成纖維軟毛,另一端則用鐵具削尖,用作牙籤以方便剔牙,這樣一來,看起來用處很大。這種方法知道公元9世紀,大概就是晚唐時期才被華人所利用,明代史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但是帝王之家卻絕不可能用此方法來刷牙、剔牙。
據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西漢武帝曾經以鹽水漱口以達清潔牙齒之功效。以鹽水漱口便成為唐朝以前諸朝代各位皇帝的漱口之主要方法。到了唐朝,宮中御醫王燾曾在《外臺秘要》中有過如此描述:“以升麻、白芷、沉香等為藥,碾碎成散,將楊柳枝頭咬扁,點藥擦洗牙齒,用作清潔口腔汙垢之用”,後來這種方法順利進入唐朝帝王之家,成為當時最為普遍的刷牙方法。宋代幾乎沒有變化,只是對刷牙次數“早晚各一次”有所側重,另外,宋朝對於唐朝以“藥水”刷牙有所革新,開始專注以薄荷等涼血、止血的中草藥為主。元朝時期,用楊柳纖維刷牙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不光帝王在用,而且平民百姓也都在用。郭珏當時在《靜思集》中有“短簪削成玳瑁輕,冰絲綴鎖銀鬃密”。
明朝時期在刷牙方面那可以說是更有革新了,有個典型的例子,那就是明孝宗朱祐樘。俗話說“明朝奇葩皇帝最為多”,這位明孝宗竟然選用豬鬃毛代替之前的軟楊柳用來剔牙。到了清朝時候,剔牙工具基本上都以竹木製作而成的牙籤為主了,而漱口似乎更為廣泛。清朝時期,皇帝漱口稱為“衝龍溝”,也就是用名貴的茶水來為皇帝漱口,一日兩次。一般“衝龍溝”這件事,常常都是宮女太監搶著去做!
回覆列表
現代牙刷起源於歐洲,但說起刷牙的習慣,還是華人早些。
秦始皇時不刷牙,那時沒有牙膏和牙刷,所謂的刷牙其實就是現在的漱口。逐漸人們發現,只漱口不能解決問題,不能把牙垢和汙漬去除,於是聰明人就用手指左右擦牙齒。
秦始皇覺得用手指擦牙齒不雅觀,於是就用陝西一帶獼猴桃嫩枝條代替手指,當時人們稱其為“揩齒”。
到了漢武帝時,劉徹開始用鹽來漱口,劉徹無意識的開創了“鹽白牙齒”的先河。
到了三國時代,人們發明了牙籤,曹操吃飯後沒事喜歡剔牙。
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是綜合利用,先用鹽漱口,然後剔牙,最後用嫩樹枝揩牙,清水漱口。
司馬炎統治時不缺鹽,成語“羊車望幸”大家知道吧?
司馬炎後宮佳麗太多,每天他發愁到誰的宮裡去安歇,於是想出讓羊拉車,羊走到哪個宮門口停下就去哪個宮安歇,宮裡的妃子紛紛在門口掛上噴了鹽水的竹葉,羊最愛吃有鹽水的竹葉了。
到了宋代,又出現了新的清潔牙齒方法了,那就是嚼一些嫩樹枝,這種樹枝有點甜味,口感不錯。透過嚼樹枝的方法帶走牙垢,這和現代嚼口香糖有異曲同工之妙。
宋太祖趙匡胤就用這種方法清潔牙齒的。
到了唐代,唐太宗開始用茶葉漱口,當時茶葉是絲綢之路的搶手貨。大唐號稱世界之都,崑崙奴大量湧進長安,帶來了番邦異國的潔齒用具。此時牙刷的雛形出現了。
上面的小毛刷是用牙把嫩枝條頭咬鬆散,像不像一個毛刷?唐太宗李世民就用這種毛刷清潔牙齒的。然後用茶水漱口。後來還蘸上藥水刷牙。這可以說是牙刷的雛形。
到了清代,皇帝喜歡用茶水衝龍溝,其實就是漱口,滿清八旗子弟都喜歡衝龍溝,這是滿清的傳統習俗。
據說慈禧太后常使用青椒、川椒、旱蓮草、枯白礬,鹽等製成膏狀進行擦牙,既起到護齒,又起到清潔的作用。宮廷御醫稱之為“固齒白玉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