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之雄鷹
-
2 # 嵩山老館長
"知遇之恩","賢臣擇主而事",不單是私企職場中認可,在其他企業的職場中也是通用法則。
01俗話說,“好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職場中什麼事情最憋屈?當你渾身是本領卻沒有施展的平臺;本身是一匹千里馬,卻被當成黃牛被安排去耕地;能夠振翅高飛,卻被迫待在籠子裡。人才被用錯了,是極大的浪費。
但萬事皆有變數,並非一成不變。當姜子牙遇到周文王,韓信遇到劉邦,常遇春遇到劉邦,郭德綱遇到侯耀文,人才便迸發出了非同尋常的力量。掙脫束縛,在新的平臺上盡情施展拳腳,展露才華,一切皆是因為待在土裡的金子被發現,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給別人機會,成全他人,發現金子的人豐功至偉,被發現的人感恩戴德,所以有了“知遇之恩”。
02"賢臣擇主而事",對於一個能夠審時度勢的人來說,這是明智的選擇。職場上兩項成本比較高,一是時間成本,二是機會成本。想努力發展自己的人,希望從事有前景的職業,體現自身的價值。所以,除了選對職業,還要跟對人。而跟對人尤其重要,他直接決定了你的發展速度與時間成本。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審時度勢作出選擇,是一種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
3 # 我是小小屏論員
✔先來談談“知遇之恩”
說到“知遇之恩”,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諸葛亮了。學生時代都讀過“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很好的表達了諸葛亮為報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選擇當時血脈正統、勢力卻是最弱的劉氏輔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有人說諸葛亮是愚忠,但我從來沒有這樣認為,因為這是一個承諾,對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承諾,對白帝城託孤的承諾。
再來說說劉備。
劉氏就是當時一家典型的私企,且未上市(未稱帝)。劉備依靠先祖血脈、賢德之名,韜光養晦、禮賢下士,才有荊州、蜀中一席之地。
所以,給予能為自己治國安邦的人才相應的職權、尊重和信任,都是在拿自己的事業下賭注。這樣的老闆,理應得到員工的付出,得到最好的回報。
諸葛亮和劉備的故事,是一個值得我們借鑑的正面形象。
我們來看一個反例。
近期電視劇收視榜居高不下的《陳情令》中,那個為不夜天當殺人機器的溫逐流,武功高強,化丹手出神入化。其本性不壞,但一直陷於當年被溫若寒(反派)所救並收留,要報其“知遇之恩”,逆正道而行,最終被正派人士剷除。
【所以,在說“知遇之恩”前,必須先分清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是善還是惡,否則一腔才能就成了“為虎作倀”。】
✔再說“賢臣擇主而事”
映入我腦海的便是,姜子牙釣魚,“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只為等到自己願意輔佐的明主周文王、周武王。給周朝這個私企開了個好頭,才有之後周朝泱泱800年基業。
這不但是姜子牙超乎常人的眼光和判斷,也顯現了周朝開國賢明君主對人才的賞識和認同。
再來看同人不同命的賈誼,賈誼非常有才,年少成名。東漢文帝時期被召見入朝,原以為得遇明主,可以心懷天下,一展抱負。卻因遭排擠,多次提議未被採納,謫貶長沙,鬱鬱而終。
後有李商隱作詩一首,嘆賈誼懷才不遇: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所以,“賢臣擇主而事”其實是件有風險的不確定事件,不僅要自身很有眼光和遠見,同時這個主也要認人識才,才能一拍即合。】
回覆列表
什麼時候都有是這樣。
知遇之恩。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有現實意義的,而且看到或讀到這樣的故事也會給人暖暖的感覺:
像《宰相劉羅鍋》裡,反面角色王太醫的隨從,不管王太醫幹什麼都跟著出謀劃策,最後王太醫病重,他的隨從去求劉羅鍋給王太醫看病,劉羅鍋問他:“你為什麼這麼忠於他?”
“感恩王太醫的知遇之恩。”這句話說出的瞬間,我對他的反感一下子減少了好多。
還有鍾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
職場也是如此,有誰會忘記自己剛入職場時給自己幫助的人?
賢臣擇主而事當今職場也具有現實意義:
我朋友入職一家公司半年後辭職,原因就是一次中高層吃飯時,公司領導談到興致的地方時,說他小時候被父親戳頭,剛好我朋友坐在他旁邊,他就用食指戳我朋友的頭做示範。
一個不尊重人的領導怎麼可能得到得力助手,儘管公司再三挽留,我朋友還是決定離開了公司。
“用徒則亡 用友則霸 用師則王”到任何時侯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