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冰山曠野

    中秋節月亮是圓的,這一現象是月相變化規律的體現。

    月相是月球視面圓缺變化的各種形狀的統稱,我們通常說的圓缺就是指“月相變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我們之所以看見月球發亮是因為月球反射了太陽照射到月球上的光。由於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在圍繞著地球轉,太陽、地球、月球在太空中的位置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月相變化。

    以觀察者位於北半球中緯度為例:

    約在農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地球上的人們正好看到月球背離太陽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見月亮,稱為新月或朔。此時的月相與太陽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黃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時才可覺察它的存在。

      新月過後,月球向東繞地球公轉,從而使月球離開地球和太陽中間而向旁邊偏了一些,即月球位於太陽的東邊。月球被太陽照亮的半個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鐮刀形,凸面對著西邊的太陽,稱為蛾眉月。蛾眉月日出後月出,日落後月落,與太陽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當太陽落山後的一段時間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

      約在農曆每月初七、初八,由於月球繞地球繼續向東執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成為直角,即月地連線與日地連線成90°。地球上的觀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邊亮,亮面朝西,呈半圓形叫上弦月。上弦月約正午月出,黃昏時,它出現在正南天空, 子夜從西方落入地平線之下,上半晚可見。

      約在農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觀察者看到月球西邊被太陽照亮部分大於一半,月相變成凸月。凸月正午後月出,黃昏時在東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後繼續西行,黎明前從西方地平線落下,大半晚可見。

      農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執行到地球的外側,即太陽、月球位於地球的兩側。由於白道面與黃道面有一夾角θ(θ平均值為5°09′)通常情況下,地球不能遮擋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對著地球,人們能看到一輪明月,稱為滿月或望。滿月在傍晚太陽落山時的東方地平線上升起,子夜時位於正南天空,清晨時從西方地平線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

      農曆每月十八、十九,月相又變成凸月,月面朝東。此時為黃昏後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見。

      農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陽、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相對位置再次變成直角,月球在日地連線的西邊90°。這時我們看到月球東半邊亮呈半圓形,月面朝東,稱為下弦月。它在子夜時升起在東方地平線上,黎明,日出,時高懸,於南方天空,正午時從西方地平線落下,下半晚可見。

      農曆每月二十五、二十六,月相又變成蛾眉月,亮面朝東。此時子夜後月出,黃昏前月落,黎明前可見。

      月球隨後繼續向東執行,又執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相變為朔。

      可見,月相的變化依次為 新月(初一)→峨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凸月→滿月(十五,十六)→凸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峨眉月→新月。月球繞地球公轉一週,月相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經歷的時間間隔,即月相變化的週期,叫做朔望月。

    中秋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根據月相變化規律,這個時候的月球正執行到地球的外側,月球亮面全部對著地球,恰逢滿月狀態。所以中秋節的月亮是圓的。當然,根據每年的各天體執行狀態不同,有時中秋節那天的月亮有可能不是最圓的時候,可能八月十四或八月十六那天才是最圓的狀態,但是這種差異是人們肉眼很難察覺的。

    中秋節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於是中秋節的圓月,自古就被人們賦予了團圓、團聚、美滿的寓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燉肉時加一小勺醋的好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