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英俊俊俊
-
2 # 張英俊俊俊
大學考心理諮詢師時就大致瞭解“群體無意識”之類的概念,但也只注意到了群體情況下的責任感缺失、狂熱等問題,諸如小悅悅事件、跌倒老人扶不扶等經典問題和現象都得到了合理解釋。
後來讀了《故事思維》、《故事課》、《千面英雄》等書後更加感覺人類也許並沒有那麼理性,影響群體的往往是故事而非道理,也更加明白宗教、圖騰、神話、領袖等象徵意義和力量源頭,原來英雄的故事從結構上講其實是千篇一律的,原來影響人思維的情節是有方程式的。
之後讀了《影響力》,訝異於人類原來真的存在那麼多共性的、可操作的心理狀態,影響一個人也許很難,影響一個群體卻有跡可循。HK目前的形勢,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因為那些青年不是被道理慫恿的,而是被故事欺騙的,如果想要奪回他們的精神制高點,只有用新的故事佔去他們的靈魂記憶體,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我支援HK警察,你們可以打我了”。
戴爾·卡耐基
反覆讀卡內基的《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點》,就更加感覺在人固有的本性面前,道理和理性反而顯得低端。(有些書讀多了也許就不那麼容易快樂了,就像那些剩女,見多了世面,反而不會被一兩句虛偽的情話感動了。)
讀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越發理解某種意義上講,“群眾的眼睛是瞎的”,無形的大手指向哪裡,群體便只能看到哪裡,在目之所及的狹隘視野裡企圖找尋包羅永珍之真理,結果往往謬之千里。當然,群體也往往表現出超乎個人的道德感和奉獻意識,但群體往往是極端而不穩定的。
秘密
《秘密》中的“吸引力法則”和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分別從現象和本質層面介紹了影響人類發展的巨大“宇宙能量”。前者的“念力”其實就是後者的“潛意識”作用。
阿德勒寫《自卑與超越》,企圖以更樂觀的方式來解讀潛意識,甚至想推翻弗洛伊德,證明人之理性與可塑。如果單從哲學和教化層面講,我認同這個所謂的“個體心理學之父”,但從純粹的心理學和社會學角度看,也許真的沒那麼樂觀。
畢淑敏心理諮詢手記
諸如畢淑敏的《心理諮詢手記》,《羊皮卷》(單從書中要求反誦讀卷中內容這一點看,本質上還是透過強化心理暗示,進而利用潛意識控制行為)之類,可以作為一半心理學,一半心靈雞湯的散文來看,倒是能改善點情緒。
諸如《催眠聖經》、《微表情心理學》、《FBI教你讀心術》《冥想五分鐘等於熟睡一小時》……,純屬扯淡,都不值得看五十頁。
樂嘉的《色彩心理學》可以一看,但根還是在希波克拉底體液學說。有點意思,但我不大認同標籤式氣質分類法(儘管它有時候真的很能說明問題。)
還有很多心理學應用於社交、演講、溝通交流等領域的書,回頭再侃把。
回覆列表
大學考心理諮詢師時就大致瞭解“群體無意識”之類的概念,但也只注意到了群體情況下的責任感缺失、狂熱等問題,諸如小悅悅事件、跌倒老人扶不扶等經典問題和現象都得到了合理解釋。
後來讀了《故事思維》、《故事課》、《千面英雄》等書後更加感覺人類也許並沒有那麼理性,影響群體的往往是故事而非道理,也更加明白宗教、圖騰、神話、領袖等象徵意義和力量源頭,原來英雄的故事從結構上講其實是千篇一律的,原來影響人思維的情節是有方程式的。
之後讀了《影響力》,訝異於人類原來真的存在那麼多共性的、可操作的心理狀態,影響一個人也許很難,影響一個群體卻有跡可循。HK目前的形勢,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因為那些青年不是被道理慫恿的,而是被故事欺騙的,如果想要奪回他們的精神制高點,只有用新的故事佔去他們的靈魂記憶體,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我支援HK警察,你們可以打我了”。
戴爾·卡耐基
反覆讀卡內基的《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點》,就更加感覺在人固有的本性面前,道理和理性反而顯得低端。(有些書讀多了也許就不那麼容易快樂了,就像那些剩女,見多了世面,反而不會被一兩句虛偽的情話感動了。)
讀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越發理解某種意義上講,“群眾的眼睛是瞎的”,無形的大手指向哪裡,群體便只能看到哪裡,在目之所及的狹隘視野裡企圖找尋包羅永珍之真理,結果往往謬之千里。當然,群體也往往表現出超乎個人的道德感和奉獻意識,但群體往往是極端而不穩定的。
秘密
《秘密》中的“吸引力法則”和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分別從現象和本質層面介紹了影響人類發展的巨大“宇宙能量”。前者的“念力”其實就是後者的“潛意識”作用。
阿德勒寫《自卑與超越》,企圖以更樂觀的方式來解讀潛意識,甚至想推翻弗洛伊德,證明人之理性與可塑。如果單從哲學和教化層面講,我認同這個所謂的“個體心理學之父”,但從純粹的心理學和社會學角度看,也許真的沒那麼樂觀。
畢淑敏心理諮詢手記
諸如畢淑敏的《心理諮詢手記》,《羊皮卷》(單從書中要求反誦讀卷中內容這一點看,本質上還是透過強化心理暗示,進而利用潛意識控制行為)之類,可以作為一半心理學,一半心靈雞湯的散文來看,倒是能改善點情緒。
諸如《催眠聖經》、《微表情心理學》、《FBI教你讀心術》《冥想五分鐘等於熟睡一小時》……,純屬扯淡,都不值得看五十頁。
樂嘉的《色彩心理學》可以一看,但根還是在希波克拉底體液學說。有點意思,但我不大認同標籤式氣質分類法(儘管它有時候真的很能說明問題。)
還有很多心理學應用於社交、演講、溝通交流等領域的書,回頭再侃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