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狼映畫
-
2 # 魯南製藥
儘管現在眾多的IP改編劇都被扣上了“不夠還原”的帽子,“原著粉”對改編時“魔改”的控訴也從未停歇,但你不得不承認,一旦某部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獲得成功,那麼一切就都回不去了。
隨著IP開發鏈條的不斷成熟,我們的記憶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迭代,從書本賦予角色的一個輕飄飄的名字和幾行描述,到被影象覆蓋,被動畫覆蓋,被活生生的演員面孔覆蓋,最後腦海中的形象永久停留在這裡,幾乎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生在一個影視化的年代,必然是幸運的,因為我們有機會看到古代文明的重現、矮人與精靈的戰鬥、賽博世界的光影。
但同時,我們的想象力又是如此脆弱,以至於基於文字的個人幻想可以輕易被洗牌,最後,真的很難留下什麼屬於自己的東西。
集體回憶也許是美好的,但是被影像統一馴化後的“集體想象”與“集體理解”則成為了美好背後潛藏著的危機。
1.被限制的想象2.不可逆的加速3.被替換的記憶4.被現實填充的人
何止年輕人有這樣的感受,中年人這樣的感受才更多吧。然而,開放包容的心態會讓我們換一種思維想事情。
原因很多,我們至少i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1.原著小說看不懂,不如看電視劇來的形象直接。這樣的例子其實也很常見,比如國劇經典《紅樓夢》,單看曹雪芹的原著極容易一臉懵逼,我們完全不用假裝是貧窮限制我們的想象力,完全是作為現代人,無法代入大觀園的奢華生活嘛。
如此一來,透過影視化來看《紅樓夢》,古色古香的畫面感透過一幕幕的視聽鏡頭,效果迎面撲來,你不用想象,書中乾坤已經得到很好的呈現。
先看劇,再看原著,對於《紅樓夢》這種需要國學功底的名著來說,或許效果比較顯著。
對於年輕人來說,工作已經很忙,生活已經很喪,能追完一部經典國劇,已算難能可貴。
2.讀原著太燒腦,不如電視劇來的輕鬆自如。這一點其實在第一條上面的一個引申,生活啊,真的好累好累,幾乎成了當下的主流。
年輕人工作,就沒有幾個是不加班的,白天累死累活,晚上回到家中,誰還有心情啃書?
偷得浮生半分閒,幹嘛呢?稍微追一追韓劇,再擼一擼嘻嘻哈哈的國劇,夠了,真的夠了。
讀書的沉浸感,不如追劇來的直觀,它需要你動腦,並且時刻想象,方能跟上作者的草蛇灰線。
3.原著是原著,改編是改編,區別明顯,甚至可能是兩個故事。改編這回事兒,有尊重原著的,就有毀掉原著的,總之一句話,不可能完全還原。
金庸武俠劇的改編,在所有武俠小說影視化中,已經算是相當尊重原著了。
但是我們發現,同樣是《笑傲江湖》,歷經一拍再拍之後,還是會有很多不同。
特別是論及娛樂性的話,改編肯定是遠勝過原著,哪個更有趣味一些,不是一目瞭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