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ruixuezhaofeng
-
2 # 象眼觀天下
二戰時1945年結束的,到2018年已經73年了。——歲月不饒人,當時的科學家就算是30歲,2018年也得103歲了,更可況當時大部分有點能力的科學家,怎麼也是40-50歲的,不可能活到現在了,不存在什麼近況。
比如著名的火箭專家,馮布勞恩,1912年出生,1945年時33歲,是相當年輕有為的科學家,帶到美國後,於1977年65歲就去世了。
還有維爾納·卡爾·海森堡。1901年出生,1945年時44歲,也是年富力強,到美國後於1976年75歲高齡去世。
Alto 哈恩是納粹德國的原子能專家,1879年出生,1945年時已經64歲了,1968年去世。
所以,大部分到美國的科學家在上世紀70年代已經逐漸去世。 -
3 # 東方評史
1945年的春天,戰爭打到了德國境內。
在東邊蘇軍在突維斯瓦河之後,三個方面軍共有25萬的兵力直抵柏林,對柏林形成包圍之勢。
在西邊,英美盟軍強度萊茵河,在易北河與蘇軍勝利會師!
此時的德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4月16日蘇軍的柏林戰役開始打響,蘇軍以強大的兵力在寬大正面展開突擊,先後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線。
在4月25日蘇軍打進市區,29日蘇軍開始進攻國會大廈,30日下午希特勒在總理府的地下室絕望自殺。
5月2日,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整個的柏林城的大街小巷掛滿了白起,柏林認輸了!
戰爭結束之後,德國所有的一切成為了盟國軍隊掠奪的物件。
蘇軍由於在戰爭中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它在忙著拆卸德國的工廠和機器,然後再打包運回國內。
但西線的英美盟軍就不然了,機器和其他物資美華人一點都不稀罕這些破玩意,它們國內有的是比這要好得多的東西,他自己的戰爭剩餘物資都堆積如山亟待處理,它要這些破玩意幹麼?
但是美軍自然也不是空手而歸,它缺的是優秀科技人才。
其實在在戰爭尚未完全結束之前,一個由美軍秘密組織的機構就秘密的接觸了德國的這些科學家。
條件是優厚的,他們告訴這些德國的有些科學家,如果他們能夠去美國的話,不僅免於戰爭懲罰,而且還給與優厚的物質待遇。
美國對待戰爭罪犯的態度是寬厚的,這一點德國的科學家是知道的。
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生活都非常的富裕,這一點德國的科學家也是都知道的。
同時這些德國的科學家還知道一點,如果不跟著美華人去美國就會淪為蘇聯人的奴隸。
蘇聯人的殘暴德華人是都知道的,並且兩國之間為世仇,德國給蘇聯造成了那麼大的損失,到了蘇聯就算是不受到戰爭的懲罰,也不會過的開心,科洛廖夫在進行科學實驗時 ,不也是受到監管麼!
如今這麼好的機會,德國科學家沒有不去美國的道理。
這些選擇去美國的科學家除了原子能方面的核物理學家之外,還有以馮·布勞恩為首的、研製V1、V2火箭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整個團隊。
在戰後美國控制的德國科學家有1500多人,而其中研製火箭的納粹專家就超過一百多人。
就是這些被美國俘獲到的納粹火箭專家,成為了戰後與蘇聯展開航天競賽的骨幹,也是這些納粹的火箭專家,讓美華人成為了人類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國家。
二戰結束時這些科學家都在三十多歲和四十歲之間,正是人生事業最輝煌和最鼎盛的階段,如今這麼多年已經過去,當年那些參予美國航天活動的德國科學家都早已不在人世。
布勞恩在1977年去世,享年才65歲。
海森堡,納粹德國的原子能專家,1976年去世,享年75歲。
奧托哈恩,1968年去世,享年64歲。
時至今日,就算是最年輕的馮布勞恩如果活著的話也都有16歲了,而一般相對來說科學家的壽命都沒有太長的,這要說跟他們從事的工作有關。
很少有科學家能夠活到像我們中國的火箭之父錢學森那樣接近百歲。
回覆列表
2000年在英國出版《希特勒的禮物》一書,把一段歷史娓娓道來:1933年起,先後有1500名德國科學家流亡英國,15人後來獲得諾貝爾獎。世界科學的中心緊隨他們流亡的腳步,從20世紀初的德國轉移到30年代的英倫,繼而由於希特勒的炸彈而離歐赴美。
而現在的德國,只剩下了一絲不苟的工藝,那些充滿活力的創造性思想一去不返了。一位流亡學者感慨:納粹摧毀了德國學界的靈魂,將其散播到世界各地,唯有德國失去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