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加拿大豆爸歐陽暉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如何讓孩子為自己的事情承擔責任。用孩子都能聽懂的話說,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關鍵詞:責任。

    解決孩子缺乏責任感問題的本質,是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承擔責任。可以透過三部曲解決。

    這三個步驟分別是:教導(R=TLC)、達成協定、堅持執行。

    步驟一:教導(R-TLC)

    這是雙向養育中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公式。第一個步驟中,R(Responsibility)是責任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孩子需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T:Think)、愛的能力(L:Love)和行動的信心和勇氣(C:Confidence)。在這個步驟,父母需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裡有兩點需要注意:

    針對的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行為,而不是評判孩子對錯或好壞。通俗地說,就是“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

    不是父母告訴或者命令孩子應該怎麼做,而是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尋求解決辦法。

    步驟二:達成協定

    既然是兩方溝通,最終就要獲得共識,就如何解決問題達成協定。協定有三個要素(3W),分別是誰(Who)、做什麼(What)、什麼時間(When),就是誰在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事情。

    協定是在上一步大家共同分析問題的基礎上形成的,可以和孩子確定他們必須要做的事情、做的時間要求和標準。這裡有兩點注意:

    協定一定要清晰、沒有疑義,避免以後的討價還價和糾纏不清;

    要達到的目標(或者要完成的事項)要符合孩子的情況。如果目標太難,超出了孩子的接受程度,即使有協定也無法執行。這樣的協定通常不是雙方平等溝通達成,而是父母披著“民主”外衣“說服”孩子接受。

    目標可以先少一些,比如就是每天作業要整齊、數學作業中的錯誤必須改正、每天要讀2頁書或者睡覺前收拾自己的書桌等等,確保孩子可以做到。

    步驟三:堅持執行

    在“有法可依”的情況下,更大的挑戰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只要是雙方達成的協定,就一定要堅持做到,因為時間、標準都經過雙方同意,孩子如果沒有做到也不會有藉口。這個步驟最考驗父母的毅力、耐心和智慧。比如孩子僅僅完成了部分協定內容,或者根本沒有任何行動,父母都應採用不同方法對待。另外,針對不同情況,父母可以選擇採用不同技巧應對。

    最後需要強調的的是,在上面所有步驟中,父母的態度應該是溫和和關愛,都應該是基於對孩子無條件的愛。這也是對公式R=TLC的另一種解讀:體貼(T:Tender)、愛(L:Love)、關心(C:Care)。因為,父母的目標是幫助孩子做得更好,而不是對他們發洩不滿、失望和怒氣。孩子在被理解、被接納的情況下,更能被父母影響。

    養成良好行為和習慣不會一蹴而就,指望用了上面的方法馬上就能解決問題的想法“很傻很天真”。但是,從小事入手,堅持去做,確保孩子能夠持續完成協定,他們負責任的態度就在一個個小小成就的體驗中逐漸養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浪琴康卡斯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