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玥玥是個乖乖女

    樓上說的很對!

    開國君主一般你只可與他同患難,不能與他共富貴。歷史上基本上沒有一個朝代不是殺功臣的,明朝比較突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為人也是極度自卑,極易猜忌別人的人。他會時刻提防身邊的人,有才華的、有能力的人。劉伯溫是朱元璋的第一軍師,當然是他重點防範的物件,他是個崇道之人,他懂得急流勇退,但是同樣難逃朱元璋的毒手,最後飲恨而死。

  • 2 # 我是軒轅君

    鐵血君王朱元璋,飛鳥盡了良弓藏。

    淮西勳貴李善長,朝堂爭鬥是日常。

    一統天下劉伯溫,伴君伴虎心裡涼。

    一門心思求隱退,奈何重八難思量。

    空有一副天下心,膽戰心驚在廟堂。

    算無遺策歸青田,帝王召回後淒涼。

    費盡心機狡兔死,天下太平走狗烹。

    一代大師早看透,奈何明月照溝渠。

    因果律,誠不欺我。

  • 3 # 觸碰幸福2

    我認為劉伯溫隱退有三點原因。

    第一,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大封功臣,劉伯溫是朱元璋第一智囊,功勞很大,卻只封了個“伯爵”,而死對頭李善長和他差不多,因為是朱元璋老鄉,卻封了個“公爵”,還做了丞相,低了好幾等,心有不平。

    第二,受到以李善長為首“淮西派”的打壓,在朝中混不下去了,選擇“以退為進”,後來“淮西”派官員大部分被朱元璋殺了,證明他是英明的。

    第三,朱元璋生性多疑,他本事又很大,他看出了朱元璋對他不放心,為了善終,選擇隱退。

  • 4 # 雜趣雜論

    “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這句話說的就是劉伯溫,我們可想而知他的才智要高人一等,他能預先猜到朱元璋的心思,所以他才能全身而退,不過最後還是回到朱元璋身邊而死。那他為何在自己位高權重時卻選擇退隱呢? 其一、費力不討好 明初,在經歷多年戰亂後,全國各地民不聊生、 百廢待興,朱元璋就想著要怎樣才能把國家復興起來,但首先必須重新整頓朝綱,而這個時候他遇到一個難題,在朝廷上身居要職的都是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他很清楚在這節骨眼上動刀勢必會引起他這幫兄弟的反對,特別是在時局還穩定的情況下,到時亂起來結局就難以收拾了,所以也就暫時擱置下來。但不久後劉伯溫給朱元璋上書,要求整頓朝綱,及時解決因戰亂帶來的貧苦老百姓的生活,這也恰恰迎合了當時朱元璋的心思。於是他也就順水推舟把重任交給了劉伯溫,賦予他無限權利,上至皇親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在劉伯溫大刀闊斧的改革整頓下,明朝出現了全新的局面,老百姓無不歡喜稱讚。但他的大力改革卻得罪了和朱元璋出生入死的兄弟,朝廷上下幾乎無不對他恨之入骨,但又敢怒不敢言,只能忍著,畢竟後面有朱元璋給劉伯溫撐腰。可也正是這裡外不討好的差事讓劉伯溫有了退出的想法之一。 其二、正直引來龍顏不悅 在經過劉伯溫的改革後,明朝慢慢地開始走向繁榮局面。從此朱元璋也是越來越器重他了,因為朱元璋和開國元老李善長產生政見上的分歧,於是朱元璋有了想打壓李善長的想法,他把劉伯溫叫去寢宮商議,想換下李,讓劉伯溫出任宰相一職。在當時的朝廷都知道李善長和劉伯溫的關係並不是很好,一個位高權重的開國元老更不會瞧得起靠嘴吃飯的儒生,本以為劉伯溫會同意自己想法的,但結果卻不是他想象的,而是遭到拒絕,朱元璋滿懷期待的問:我最近想把李善長給換下去,你覺得可否?劉伯溫回答:陛下,這個使不得呀!朱元璋:為啥?劉伯溫:李善長做的挺好的呀!朱元璋開始不悅:你不是和他有仇嗎?劉伯溫:我老劉公私分明,李善長是我政敵不假,可是他真的挺有才能呀!劉伯溫的正直有的時候是好的,但是這個時候卻是得罪了朱元璋,此時朱元璋雖然還是面帶微笑,其實心裡已經很不開心了,本來想找個人支援自己,沒想到最信任的人卻第一個反對,於是慢慢老朱就開始不待見劉伯溫了,劉伯溫其實都知道,但是沒辦法,他也不想因為討好而沒有了底線!因為自己的性格太過正直引起朱元璋的不悅是之二。

    文人畢竟是文人,劉伯溫並不是一個政客,雖然他能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敵不過官場的不測風雲,說不定哪天就自身不保了。在慢慢地得不到朱元璋的器重後,劉伯溫也覺得心灰意冷了,加之朱元璋的猜忌,誅殺了曾經跟隨自己打江山的功臣,劉伯溫僅僅跟隨朱元璋五年就告老還鄉。 雖然劉伯溫是回到了老家,但因為念及情義,又幾次派自己家人去朝廷敘舊,很快就有人給朱元璋告狀,說劉伯溫在家不安分,自己找了塊風水寶地準備另起爐灶。當時朱元璋就龍顏大怒,因為他知道劉伯溫不是一般人,可以和諸葛亮相提並論的人才啊!在不失禮儀的情況下,劉伯溫也識時務的舉家搬至京城了,但回到京城後不久劉伯溫就一病不起而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出過一次險,第二年保費會上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