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葛小波
-
2 # 知也無涯Club
我覺得新零售跟共享經濟模式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現在的社會消費能力越來越高。對於年輕人有很大的壓力,比如汽車這種消耗品來說,買了之後有90%的時間是停在地下停車庫的,用的時間比較少當然這只是針對大部分上班族。如果要長時間到處跑業務那買自己的私家車肯定最划算。其他人可以考個駕照以後到處開共享汽車,交通堵塞的話轉地鐵之類的出行。選擇比較多個人意見不喜勿噴
-
3 # 智聯校園
共享模式當然有未來,而且會逐漸形成更大的一種趨勢隨著市場的發展和需求越來越多,未來一定會有很多東西被閒置,而這些東西將來一定也會順應共享模式的大潮中,就像現在的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等。與其買一些只使用一時的東西,倒不如花很少的價錢去使用共享物品這樣既然避免了經濟浪費,也促進了市場發展,而且這種模式也受到了許多人的好評,雖然共享單車因為市民們的素質原因出現了一些問題,但確實為我們的出行提供了很多便利。
而且共享模式將來一定不只用於這些方面,將來或許會推出一些共享知識,共享人才等等等等,共享經濟最大的魅力就在於節約了大量成本的同時又避免了資源浪費,這讓許多東西在將來共享變成了一種可能,而且我們在共享的同時,也體驗到不一樣的感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參與過其他的一些共享活動我曾經參與過一次共享讀書活動你可以去共享玩,拿自己想讀的書去看,然後會附帶一個專門的筆記本上面有之前的人們,在不過此處之後留下來的感受和想法。你可以再發表自己想法的同時看到許多人對這本書的看法和感受,在這種思維的碰撞中,你會學到很多東西,也會在共享中碰到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也是共享模式的另一大魅力。
所以共享模式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當然也會有未來。
我們老說共享經濟,共享模式,但是什麼是共享經濟呢?
共享經濟這個術語最早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Joel.Spaeth)於1978年發表的論文(Community Structure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
其中比較核心的就是一個第三方的資訊平臺,個體透過這個平臺,來完成供給和需求的交換。例如:閒置物品的交換、知識的分享、資金的籌措等等。
如果我們嚴格按照這個定義來思考的話,淘寶、58同城等等的平臺,才是符合共享經濟的第三方平臺。
當然,概念並不是一個一層不變的東西,我們現在的共享經濟變成什麼樣了呢?共享單車可以說是中國共享經濟的一個典型案例了。最初的時候,共享單車的模式還是按照標準的共享經濟的概念來操作的。
單車的擁有者,將閒置的單車交給了第三方平臺,第三方平臺將單車管理並出租給其他的需求者,得到的利益,由第三方平臺和單車的擁有者平分。
但是,這種模式並不能有效的擴張和複製,而共享經濟的概念確被炒得火熱,因此,在大量資本的推動下,共享單車的第三方平臺拋棄了第三方的概念,成為了單車的擁有者和運營者。
而這種共享經濟也就成為了一種單純的租賃關係了。隨後,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等等各種打著共享經濟的旗號出現的平臺,其實都是一種租賃關係的網際網路化,並不能算作實質上的共享經濟。
也因此,如果問我共享經濟是不是還有未來,我會說,共享經濟還沒有真正的開始,為什麼就說沒有未來了呢?
共享經濟既然有未來,未來又在哪裡呢?其實,內容平臺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共享經濟,作為內容的平臺,平臺本身並不產出內容,產出內容的其實是千千萬萬的個人或者團隊。而這些內容提供給了非常多的需求使用者,滿足了使用者對於內容的需求,這其實就是一種共享經濟。
還有抖音、愛奇藝等等的短影片或者影視作品的平臺,這些都是一種共享經濟的體現。而內容的形式也會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內容的共享,會是未來真正的共享經濟。
不同的個體,產出的內容也會有不同,漫畫、動畫、文章、短劇甚至是知識,當然,這些都還是一種虛擬的共享,對於實體,共享的難度要稍微大一些,畢竟這涉及到一個使用權的轉移過程,但,在物流不斷髮展的今天,可能實物的共享在不久的將來也可以成為一個主流,例如交換房屋。
所以,共享經濟在未來的空間還有很多,這都需要我們急需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