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慕風堂
-
2 # 冬日裡的格格巫
有一種傳說,是說歷史上黃帝曾和蚩尤大戰,黃帝在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戰勝了蚩尤,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節日,來紀念黃帝的戰績。
-
3 # 閒看秋風999
華人過春節的歷史,在閒看秋風看來,並非人們想象的那麼古老。而真正見於史書記載的春節在當時也不是現在說的“正月初一”,而是“立春”這一天。(每年的二月二、三、四號)。
為什麼會這樣呢?彆著急,聽閒看秋風為您一一道來:
眾所周知,華人的老祖宗獨創了二十四節氣,而所有這些節氣都是根據是太陽位置,也即氣候寒暖的反映,以及農作物生長、收成有密切關係而定的,並且它不同於後來的“陰曆”(農曆)。
二十四節氣是逐步產生的。首先產生的是冬至、夏至。《尚書·堯典》中有關於“四仲中星”的記載,就是根據四組恆星黃昏時在正南天空的出現來定季節的方法。
所謂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
另外,《左傳·魯僖公五年》記載: 魯僖公曾於“日南至”那天登觀臺觀看雲色,並說當時“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
“分”、“至”、“啟”、“閉”就是兩分、兩至、四立,說明春秋時已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個節氣了。
據《逸周書·時訓》:“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
還有《禮記·月令》記載:“﹝孟春之月﹞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反,賞公、卿、諸侯、大夫於朝。”
還有《史記·天官書》:“立春日,四時之始也。” 司馬貞 索隱說:“謂立春日是去年四時之終卒,今年之始也。” 南朝時期的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立春之日,悉翦綵為鷰戴之,帖‘宜春’二字。”
這都是史書記載國家於“立春”之日的慶典活動。
而“陰曆“(實際上是陰陽混合歷)正式實施是漢代。
漢武帝 太初 年間, 落下閎 鄧平 等創制的《太初曆》,又稱“八十一分律歷”,它將一日分為81分,為便於從《四分曆》過渡到《太初曆》,而又使之更接近於實際天象。
他們在推算時,採用“先借半日”的辦法,先借者謂之“陽曆”,不借者謂之“陰曆”,形成大小月相間的格局。
《漢書·律曆志上》:“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先藉半日,名曰陽曆;不藉,名曰陰曆。”
因此,在唐漢年間,所謂春節大都是“立春”之日,而並非後來的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一。
而真正有歷史記載的春節,從宋代開始,當時也不叫春節,而是“元旦” (當然,也不是現在的公曆一月一號)。而 正月初一,俗稱“新年”,也稱“年節”、“歲節”、“元正”、“元日”,是第一個重大節日。
在這一天,皇帝往往會進行大朝會以慶賀,接受鄰國使者的朝賀;百姓穿新衣,互相慶賀,家家宴飲,吃湯餅,夜晚賞燈,南方還放爆竹。到了南宋,南宋時首都臨安還放煙火。
-
4 # 趙日金141
古代沒有春節之說,而是元旦,元旦即一年之始第一日。民國啟用公曆紀年,公曆1月1日元旦。舊曆法的年,稱之春節。
年,說文解字,谷孰也。
即,穀物熟了為一年。《詩經,豳風,七月》有“十月納禾稼”,“曰為改歲”。
歲,木星,稱太歲,歲星。木星約十二年(11.862年)繞天一週。
西漢孝武帝時制定曆法《太初曆》,太歲紀年法。
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庭頒佈干支紀年。
故,傳說夏曆,周曆為干支紀年,並無實證。
回覆列表
春節,是一種古老的民俗活動。由來已久,在古代,幾乎所有的節日都是由祭祀活動開始的,逐漸演變至今。古代,人們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動物,家家戶戶燃燒竹子,以發出的爆破聲,趕跑年。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祭祀活動。
春節,是一年年歲之首。春節又叫新春,新禧,新年,大年等,俗稱度歲,過歲,過年,過大年等。
在古代,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祭灶王爺,就開始準備忙年了,買過年用的東西,一般到正月十九年才算過完。而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不忙的人最多正月十五,忙一點的人,過了正月初五,就算把年過完了。
在夏商時期產生了夏曆,一年劃分了完整的十二個月,第一個月的開始,也叫年始,而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一直沿用至今。春節活動很早就有了,但是是從周朝才有了年的說法。
個人觀點。祝大家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