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孫律師的看法

    過年,可以說是華人最最隆重的節日了!而且過年的歷史和習俗可比西方哪些爛大街的節日古老的多。

    或許我的年齡大了,我們小時候過年,那是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也是一年中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拿壓歲錢的日子,是走親戚串門的日子,是犯了錯也不會捱打的日子。

    至於說現在年味越來越淡,主要是年輕人可選擇的東西,或者說可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多的原因導致的。

    但中華傳統習俗也要與時俱進,只要核心內涵仍在就可以,否則也面臨越來越沒人關注的危險!

  • 2 # 像夢一樣起航

    我覺得從幾方面看吧:

    一、吃:我小時候(八九十年代)家裡經濟條件很一般,平時吃飽沒問題,但如果想吃個什麼零食就沒那個條件了,而且那時候零食品種也少。而春節那幾頓大餐更是流口水的期待!現在呢,我想很少有小孩子吃不到零食吧(貧困地區、貧困家庭不討論),雖說我自己小孩零食不多,但主要是基於健康考慮,不想他們攝入太多新增劑。也就是說如果他們要吃,無論家長口袋還是產品種類都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至於年夜飯,菜品也翻不出太多花樣,而且平時想吃也會經常做,或者出去吃,沒那麼強烈的慾望。

    二、穿:小時候很少有新衣服穿,一年到頭也就是夏天能買一身新的,再就是春節,所以對春節的新衣服期待有多強烈!現在呢。小孩子衣服多的穿不過來,甚至有不少新衣服沒來得及穿,只好送人。

    三、參與感:小時候的春節,很多東西都要自己參與制作,比方說做豆腐、蒸饅頭、做年夜飯等。現在呢,大多數可能都是去買回來,不是自己做,甚至在城裡出去吃年夜飯。沒有了自己親身深度參與的春節,那種感覺會差很遠。

    四、儀式感:小時候春節的儀式比較多,老人們對這種儀式還是很敬畏的,哪天要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都有說道,怕破了某個規矩會帶來厄運。但現在大家平時比較忙,就春節有點時間休息一下,對於傳統的習俗則是能省就省、能免就免,在城裡體驗那些廠家營造的所謂過年氛圍,很多也是圍繞著經濟利益出發,商業氛圍甚至大於年味,這種氛圍遠不是記憶中的年味了,或許從小生長在城市裡的人會很習慣於這種氣氛吧。除了上述外,還有其他很多方面也有巨大變化,使得大家對年(春節)的興趣越來越淡,感覺年味越來越淡。其實這都是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必然結果。我想西方的聖誕節估計也會遇到這種情況吧。

  • 3 # 笑呀

    隨著年歲增長,我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容易滿足,我們不斷追求更多,因而壓力、煩惱等充斥著我們,開心值越來越低,我們渴望成功,渴望財富,但節假日並不能帶給我們這些,過不過節都是一樣,不再期盼。年味越來越被削弱了。

  • 4 # 踏浪男孩

    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童趣漸漸的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成年人的責任與義務,不再是隻管吃飽穿暖撒丫子跑的小孩子了。

    在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容易兩個字,每個人都在為生活而忙碌,每天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煩心事困擾著我們,考慮的事情多了,也就覺得時間好像總是不夠用,有好多事情都還沒來得及做時光就已經溜走了,有了好多個來不及。

    時光裡面每一個人都是匆忙的,顧不得這裡顧不得那裡,就光為了生存,我們就要花費很大的力氣,那裡還會有時間去享受生活,所以會覺得時間過得好快,一晃一年就又過去了,而我們想要做的事情卻還沒來得及做。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能得心應手的面對生活,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找不到生活的方式,尤其是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大家都沒有精力去感受生活,每天忙碌完了才發現已經夜已深,年歲已到末尾,時光的洪流中,我們忘記了好多事情,也錯過了好多人,感嘆光陰飛逝的同時,我們也在蹉跎著歲月,一年是比一年過得更快了,這只是我們的感覺,其實時間一分一秒都沒有少過,只是我們來不及去感受它。

  • 5 # 佳期如夢佳

    以前過年過的是那種氣氛那種感覺,一家人不管在哪?過年的時候團聚在一起,吃著餃子看著春晚談著未來……想想都覺得溫馨!

    小時候家裡窮,孩子多,爸媽除了種地也沒有別的收入。那時候的我們都盼著過年,因為只有到了過年的時候,爸媽才捨得買點肉買點好吃的,只有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餃子!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給我們買新衣服穿!現在還記得大年初一向小夥伴炫耀新衣服的時候呢!

    看看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衣服天天換,餃子三天兩頭吃。各種各樣的美食都快把餃子的地位比下去了。

    而且,現在交通便利,網路發達,想什麼時候回家都可以,回不了家還可以影片通話。即使聚在一起都忙著看手機發紅包,要麼旅遊唱歌,這些平時都經常做的事放在過年就更感覺索然無味了!

    不是過年一年比一年無味,而是人們現在生活太豐富,思想觀念改變了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裡你見過最強的鬼泣是哪個?是國服第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