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本然堂講席
-
2 # 陳廣逵
《孟子·萬章章句下7敢問不見諸侯何義也》談到了這個問題。
孟子認為士是不能主動去見諸侯的。萬章問是什麼道理,孟子說,住在都城裡的叫市井之臣,住在都城以外的叫草莽之臣,都是平民。無官爵的平民不透過諸侯的屬下向國君呈上見面禮自稱臣民不敢跟諸侯見面是禮法。徵召去服役他就去服役,國君想見他用徵召方式,士是不前去朝見國君的。因為前去服役是合情合理的,前去朝見諸侯不是合情合理的。如果因為這個士人見多識廣那麼天子都不召見可以做自己老師的人,諸侯要親自去見賢人。
孟子講了“齊景公田”這件事:
齊景公打獵用五色羽毛裝飾的旗幟召喚山林管理員召喚不來,打算殺了管理員。孔子認為這個山林管理員做得對,不是針對自己適合的召喚指令就不前去。 召喚山林管理員要用皮帽子,召喚平民用赤色曲柄旗幟,召喚士用繪有龍形圖案帶鈴鐺的旗幟,召喚大夫用五色羽毛裝飾的旗幟。用召喚大夫的形式召喚山林管理員,山林管理員到死不敢前往。
齊景公打獵用五色羽毛裝飾的旗幟召喚山林管理員召喚不來的故事,在《孟子》中兩見,在《孟子·滕文公下1》已經出現了。
需要訂正的是“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的“招”並不是派人去找,而是揮動信物吶喊,附近相應的人應聲而動。這些信物都是國君出行攜帶或使用的物品。比如皮帽子,武士們都有。召喚山林管理員時齊聲揮動吶喊,管理員聽到喊聲,見到揮動的皮帽子就會迅速前往。可面對齊景公的召喚,山林管理員聽到沒有應聲而動,所以才有齊景公對山林管理員的“將殺之”。山林管理員聞令不動是因為齊景公沒有按對待山林管理員的方式對待他。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山林管理員身份雖低微,但很有氣節,自己身處於山溝溝裡這個低階職務,不能高攀,不是合情理的召喚不前往,寧死也不肯壞了名聲、壞了規矩。
-
3 # 扶起夫子說清楚
先秦階段,基本處於君權神授階段,唯心思想嚴重。所以當時的官,不是認命的,應該是特殊方式選擇的,如特異能力、特殊條件等,比如虞人可能具有讓野獸害怕的能力,所以非常盡職。
當時有禮制,也就是階級差別,這種差別的維護是自覺、引領的,強制性質很弱的。齊景公難以治虞人的罪。
孔子倡導上下級關係,上級禮讓下級,下級忠誠上級。景公不禮讓,虞人不忠誠景公,孔子只能說句公道話和稀泥。
《左傳》記載了一件事。春秋時候,齊景公到沛地(江蘇沛縣一帶)打獵,派人去召喚此處的“虞人”。“虞人”是一種古代官職,掌管山澤苑囿,百姓打獵砍柴都在虞人的監督範圍內。
那時候國君召喚官員一般都要用到信物,按“周禮”規定,召喚虞人需要“皮冠”,就是皮帽子。齊景公和隨行人員可能沒有帶皮冠,齊景公就讓人拿著自己的一把弓去找虞人。
這個虞人很講原則,看見使者沒有帶皮冠,他就沒有聽命去見國君。齊景公很生氣,派人將他抓來,要治他的罪。虞人就分辨說,按官制,大王應該用皮冠為信物,我有什麼錯嗎?齊景公理屈,只得放了虞人。
孔子知道這件事後,說了一句話:“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韙之。”意思是說,虞人遵守“官制”,正是君子所肯定的。
回覆列表
樓主好!這個故事主要講孔子的“禮制教育思想”,含義很豐富,展開有五重。簡析如下,供參考。
【1,講“禮制”的絕對性和至高性】在孔子的原始儒家教義裡,是將聖賢代代流傳的禮制作為“個人的修身標準和治國的根本法則”對待的,強調了“禮制”對維持個人品德和國家(社會)秩序的決定性,把這種作用提高到“君主也不能違背、而必須遵守”的高度。此事裡的孔子所言,就是教育弟子們,當“守禮制和守職責”發生衝突時,要把“守禮制”放在首位,而不能隨便放棄。
【2,講“禮制”的益世性】禮制是一切個人行為和國家制度的道德基礎,本質是世界共有道德的化身,是公義的制度化,天然利益於一切,無論是誰,都受益於無形中的“禮制”,故依禮而行的地方官,雖沒盡到奉迎君主的職責,但奉行了禮制,依舊是奉公守法,維護君主和國家的利益,所以沒有過錯,連君主也不能懲罰他。換言之,守“禮制”也就是守職責、守國法,是盡職盡忠,無可厚非。
【3,講“禮制”的界限】因“禮制”涵蓋了全部的國法,故守禮制的人一定是守法的人。孔子教言的意思是說,無論幹什麼,為學、從政、治世的最終原理是同一個,都是恪行“禮制”,能如此才叫“正行和濟世”,才算是“正義”,才算合格的“修身”。如果攝於官威權勢,放棄禮制,奉迎世俗,喪失原則,即違背道德,成為“民賊和德賊”,不符合聖教。
【4,講“禮制”的普遍性】孔子借那件事教育弟子,連一個小小官都懂得遵守禮制的道理,能以此化險為夷,對立志做聖賢的文人弟子而言,就更該積極的學好禮制、公行禮制、為世之表。這件守禮避禍的事,也證明了孔子“禮制思想”的現實價值。
【5,講“禮制”的制衡性】禮制可以維持社會秩序,可以制約君主的非禮性行為,可以規範君臣關係,匡正君主的錯誤,最終可以教化全社會保持良性的安寧。所以,“禮制”就是正道、大道、公道,就是聖賢治世的最高標準。孔子不僅是在表揚那個小官,也是強調“禮制是天道,重於君權,將決定一切”的意思。
總之,孔子把畢生的教育思想和主張都納入了“禮制”範疇,在這件事上更暗示了“禮制是國家根本”的教義,對後世人非常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