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李廣、馬援、張遼、周瑜等。
1、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齊國的軍事家,華夏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2、李廣
李廣(?-前119年),華夏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
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
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3、馬援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興平)人。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馬援投靠隴右軍閥隗囂麾下,甚得其器重。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
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官至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世稱“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受到後人的崇敬。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馬援在討伐五溪蠻時身染重病,不幸逝世。死後遭人構陷,被劉秀收回新息侯印綬,直到漢章帝時才獲得平反,追諡“忠成”。唐德宗時,成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
宋徽宗時被加封為忠顯佑順王,位列武廟七十二將。清聖祖時從祀歷代帝王廟。
4、張遼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馬邑之謀發起者聶壹的後人。
起初,擔任雁門郡吏。又先後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恪盡職守,歷盡坎坷。呂布敗亡後,張遼歸屬曹操。曾洞察人心而勸降昌豨。攻袁氏而轉戰河北。
在白狼山之戰率領先鋒大破烏桓並斬殺烏桓單于蹋頓。驅逐遼東大將柳毅。以靜制動平定新軍叛亂。勇登天柱山擊滅陳蘭、梅成。此後,長期鎮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將士衝擊東吳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東吳軍隊披靡潰敗、聞風喪膽。
又率領追兵,大破孫權、淩統、甘寧等人,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 “張遼止啼”成為流傳千古的典故。
黃初元年(220年),張遼進封晉陽侯。染病之後,依舊令孫權非常忌憚。黃初三年(222年),張遼抱病擊破吳將呂範。同年,病逝於江都,諡曰剛侯。張遼為歷代所推崇,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孫臏、李廣、馬援、張遼、周瑜等。
1、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齊國的軍事家,華夏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2、李廣
李廣(?-前119年),華夏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
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
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3、馬援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興平)人。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馬援投靠隴右軍閥隗囂麾下,甚得其器重。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
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官至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世稱“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受到後人的崇敬。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馬援在討伐五溪蠻時身染重病,不幸逝世。死後遭人構陷,被劉秀收回新息侯印綬,直到漢章帝時才獲得平反,追諡“忠成”。唐德宗時,成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
宋徽宗時被加封為忠顯佑順王,位列武廟七十二將。清聖祖時從祀歷代帝王廟。
4、張遼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馬邑之謀發起者聶壹的後人。
起初,擔任雁門郡吏。又先後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恪盡職守,歷盡坎坷。呂布敗亡後,張遼歸屬曹操。曾洞察人心而勸降昌豨。攻袁氏而轉戰河北。
在白狼山之戰率領先鋒大破烏桓並斬殺烏桓單于蹋頓。驅逐遼東大將柳毅。以靜制動平定新軍叛亂。勇登天柱山擊滅陳蘭、梅成。此後,長期鎮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將士衝擊東吳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東吳軍隊披靡潰敗、聞風喪膽。
又率領追兵,大破孫權、淩統、甘寧等人,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 “張遼止啼”成為流傳千古的典故。
黃初元年(220年),張遼進封晉陽侯。染病之後,依舊令孫權非常忌憚。黃初三年(222年),張遼抱病擊破吳將呂範。同年,病逝於江都,諡曰剛侯。張遼為歷代所推崇,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