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士科普
-
2 # 我比懂王懂
崇禎時代不會有王陽明。王陽明雖大起大落,最後還是得到了熊孩子的重用。熊孩子給王陽明的許可權很大,王陽明聲望值越來越高,熊孩子也不過想搶點功勞而己,就崇禎那小心眼,不把聖人咔擦了,不咔擦也決不重用他。他崇禎皇帝到死都把自己當成大明君,天下丟了都是臣子們的錯,崇禎能力有限,心胸還特別狹隘,無論識人用人、治理國家、還是管理決策都是一塌糊塗,明朝不滅才叫沒有天理。只可惜讓清佔了便宜。
-
3 # 任慶10
王守仁當時面對的是明朝藩王叛亂,是上層內部鬥爭,比較好解決。崇禎時期內有農民起義外有滿族入侵,內憂外患一團亂麻,氣數已盡無力迴天,不要說一個王守仁,兩個王守仁一起上也白搭。
-
4 # 寧靜致遠156774934
家天下,任人唯親,無能人可供選擇。獨裁統治是開國一代英明,之後昏庸無能到底。此時已經腐朽無藥可救,300年左右的朝代更替魔咒已經敲響了它的喪鐘。等待它的就是衰亡的結果。對此毛澤東找到了良方就是民主法治救中國!
-
5 # 史海勾沉
明朝滅亡非一人而可救之,如果陽明公出生在崇禎年代,只會讓歷史上少一個賢聖,而多了一個明朝的殉葬者。明朝滅亡是內因和外因共同造成的,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出現而阻擋了滅亡的腳步。
一、內因(1) 皇帝昏庸無能明朝滅亡不是因為崇禎,崇禎平心而論是個勤勉的皇帝,可以看看他之前的皇帝,有煉丹追求長生的,有幾十年不上操的,有喜歡當木匠信任宦官的。幾任皇帝把明帝國的底子都掏空了,崇禎一人縫縫補補也於事無補。再加上,皇帝的帶頭作用,底下官員也欺上瞞下,貪汙腐敗,明朝猶如病入膏肓的人,已經氣數無多。
(2) 官場腐敗,黨同伐異在歷任皇帝的帶頭下,有志之士遠離朝堂,造成貪官橫行,他們欺上瞞下,汲取民脂民膏,搞得民不聊生,激起民變。只有小家,沒有大家,北京城破之前,崇禎皇帝讓他們捐款,他們只捐了幾千兩,卻在李自成的拷打下,能拿出七千萬兩白銀。
朝堂上的 “東林黨”們,不在乎政策是否正確,而是看你是否為“東林黨”人,造成政策施行不下,把大部分精力都浪費在了,推諉扯皮上。使明帝國這輛大車,沒有方向的指引,最終跌入深淵。
如果陽明公在朝堂上,如何與這些人沆瀣一氣?去欺上瞞下?
(3) 宦官專權明朝中後期,皇帝身旁的大太監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自小伴隨著皇帝長大,皇帝很是依賴這些太監,而且皇帝需要太監去對抗文官集團。這就造成了,宦官權利極大,但大部分宦官因為身體上的殘缺而造成心理上也有些“變態”,他們殘暴,冷酷,濫殺。雖然崇禎一上臺就解決了魏忠賢,但已經於事無補。
(4) 崇禎的性格原因崇禎帝雖然有治天下之心,但卻無治天下之才。當時的大明已經病入膏肓,卻還下猛藥治理,解決魏忠賢使無人再能制約“東林黨”,頻繁更換首輔使政令不同,徵收苛稅使民變更多。這些雖然都是為了明帝國,但客觀上講卻加速了明帝國的滅亡。
二、外因(1)天災不斷崇禎時期之所以民變不止,是因為北旱南澇的異常天氣,使農民顆粒無收。在當地吃不飽肚子,就要外出討飯,但外邊也沒有飯吃,流民越來越多。但朝廷對這些人不僅不管不問,甚至還要變本加厲的剝削。這時候李自成等人振臂一呼,流民一下子就轉變為農民軍。
(2)農民軍消耗了大量的力量農民軍起義力量強大,明朝腹地遍地狼煙,朝廷邊剿邊撫。但這邊按下葫蘆那邊卻起了瓢,大量的人力物力用在了鎮壓農民軍起義上,當力量不足時,又要從農民身上盤剝,又使更多的農民加入到起義軍中去。此消彼長下,即使孫傳庭最後也是在潼關戰敗,馬革裹屍,敲響了明朝滅亡的喪鐘。
結語:明朝之滅亡,不在乎陽明公是否生在那個時候,從上到下,已經腐爛極致。明朝的統治者,要麼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要麼就謹小慎微慢慢調理,但崇禎卻朝令夕改,毫無果敢殺伐之氣,進退失據,這是最壞的選擇。
如果陽明公在那個朝代,只會有兩個結局,進了朝堂被同僚攻伐致死,被崇禎擼下管帽子,回家發揚學問。
回覆列表
個人感覺沒用,崇禎時期明朝的能人也不少,但是也沒有延續明朝的壽命,其實很多時候不是人不行,而是供人發揮的平臺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