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孔子,周公,中國學問都有啥?
0
回覆列表
  • 1 # 國學關老師

    有些家長看到這樣的題目也許會啞然失笑,什麼?我也要學?《弟子規》《三字經》不都是小孩子學的東西麼?您先別急,容我慢慢道來。

    一、家長跟孩子共同成長的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家長是孩子終身的老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家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但是,有些家長習慣於下指令,而自己卻埋頭於手機、遊戲,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如果學的津津有味,自覺又自發,那隻可能是天賦使然。

    大部分的情況是,孩子先是抗拒,然後提條件,然後妥協,然後偷懶,根本不會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因為他在此過程中沒有反饋性,沒有獲得感,當然也不會有成就感。你讓他怎麼喜歡呢?

    相反,如果家長積極參與進去,跟著孩子一起誦讀,或者與孩子做一些遊戲互動,在孩子出彩的地方及時進行鼓勵和表揚,也可以讓孩子為出題人來考你,讓孩子當“考官”,你說孩子能不積極踴躍嗎?前段時間大火的詩詞大會,不是紅了一位叫武亦姝的小姐姐,大家沒看到人家的父母是怎麼培養的嗎?我們應當“見賢思齊”呀!

    二、家長們對於自己的國學知識,普遍高估了

    正如開頭所說,有的家長一聽說要跟孩子一起學習《弟子規》《三字經》等國學經典,便露出一副鄙夷的神色,心想:那小孩子學的東西,我還用學,不就是1+1=2那麼簡單的東西麼?

    對於這類對國學“無知者無畏”的家長,我們有必要為之掃盲。文義雖有深淺之分,但聖賢之道卻是想通的。“三百千”雖然聽著好像很簡單,但是真正敢說都懂的家長,可以說寥寥無幾。

    本人在北京海淀區某國學機構任國學老師的一年裡,接觸了不少家長。北京海淀家長在全國當屬一等一的高學歷家長了吧?能把孩子送到國學機構學習的家長對國學的重要性應該有足夠的認識了吧?然而,就是這些家長,當他們聽了國學課之後,都表示,自己對國學、傳統文化了解的還是太少了。所以,我不知道那些對於國學不屑一顧的家長,是誰給你的自信?

    比如,在這裡我就可以提幾個問題:中國歷史朝代的順序是什麼?四書五經都是哪些書?天干地支紀年法是怎樣的?唐詩除了“床前明月光”之外,你還會背哪幾首?……假如你這些問題你都答不上來,而你的孩子卻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你放心,你的那點可憐的國學知識很快就會遭到孩子的碾壓,因為現在的孩子接觸的資訊多,知識量大的很!一旦他在這些知識上碾壓你,而你一問三不知,孩子還會崇拜你嗎?孩子還會耐心聽你的意見嗎?說的傷人一點,孩子甚至會瞧不起你!哪怕你再有錢,再有權力,也無法讓孩子從內心深處對你有敬意。因為3~12歲的孩子,只要不是價值觀過度扭曲,不會那麼看重金錢和權力。因為3~12歲的孩子,他們必然要崇拜人,必然要模仿人,而你將不再是他崇拜的物件,不再是他模仿的物件。這不是很可悲麼?

    三、苦口婆心嘮叨半天,不如隨口引用一句經典作用大

    我之前的文章寫過,經典具有穿越時空的力量。從農耕時代到電氣化時代到網路時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環境,而經典卻永不過時,所以它一定契合了人性最本質的東西,它本身的能量就是大。

    當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你苦口婆心的嘮叨半天,不如隨口引用一句經典的作用大。當你引用經典的時候,可能孩子當時並不懂,但是他很可能就被震懾住。這是什麼原因?聖賢的話能量就是大?可能我們華人的骨子裡還是敬畏經典的基因吧。也許當時孩子並不覺得怎麼樣,但是隨著他的成長,他回想起來的時候,對你的崇拜與敬佩那是由衷的!而你嘮叨半天,得到的卻很可能只是孩子的反感和抗拒。

    筆者小時候,我忘了具體是件什麼事了,好像是我嘲笑一個老人沒有牙,媽媽就批評我。當時還和爺爺奶奶住在一個院子裡。爺爺當時沒說什麼話,到晚上的時候,爺爺讓我到他的屋子裡,對我說了一句話:“少年休笑白頭翁,花兒能有幾日紅”。當時我只是隱隱約約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後來隨著自己長大,印象卻越來越深刻,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敢嘲笑別人的衰老和不幸!這是一句多麼簡單的話啊,可是它的作用怎麼就這麼大啊!(這句話出自於哪本書,你知道嗎?)現在寫到這裡,想起爺爺,想起當時的場景,不禁淚眼婆娑。

    我是講國學的關老師。堅定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力推家庭國學教育,你願意支援我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屬什麼生肖脾氣最大,有幾個生肖,脾氣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