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利魯唑魯南協一力

    具體案例具體分析有的人腸胃較弱,食物進入身體後,柔軟的胃腸平滑肌需要千百次收縮、蠕動,胃、胰腺和小腸也要分泌大量消化液,此時就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使食物儘快被消化吸收。

    這時的胃和腸正處於飽滿狀態,而身體卻處於飢餓狀態,此時步行,勢必造成一部分血液集中到軀幹和四肢,使消化道缺血,不但胃腸的蠕動會減弱,消化液的分泌也會減少,進而引起消化不良的症狀。而對那些胃下垂和胃黏膜萎縮的患者,餐後的胃重量增大,如果飯後馬上散步,就更容易感覺不適。所以腸胃不好的人,飯後半小時就安安靜靜地躺著吧,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愛護腸胃!

    消化能力基本正常的人就可以遵循老祖宗的教導“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這是因為飯後散步活動強度並不大,耗費的體力和血液供應並不至於影響到消化功能。不僅如此,很多人會感覺,飯後散步,血液迴圈改善,胃腸甚至更加舒服了。

    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和減肥者餐後更適宜運動。有研究證明,和飯後靜坐30分鐘相比,餐後馬上進行輕微活動的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的控制程度更好。這是因為,餐後進行活動,肌肉會及時消耗一部分血糖,使餐後血糖及時得到利用,血糖的上升幅度較不活動時也會更小。對於想減肥的人來說,餐後血糖上升減少,餐後胰島素水平下降,能減少血脂上升幅度,也有利於減少脂肪合成,從而幫助控制體重。

    所以,只要不是很劇烈的運動,飯後散散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有利健康的。現在大家應該明白自己是該躺還是該動了吧,總之,以後吃完飯再躺的時候,要是有人來打擾你,一定要記得告訴他,珍愛腸胃,從躺下開始。

  • 2 # 奮鬥中的牛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是千百年來健康長壽的諺語。但這種保健方法不可盲目實踐。從消化生理功能來說,飯後,人的胃正處於充盈狀態,這時必須保證胃腸有充足的血液供應,以進行初步消化。飯後適當休息一下,可保證胃腸能得到更多的血液供應量。根據腦生理科學家的研究表明:有些人的“吃飽”,不過是胃感覺到了脹滿,而營養卻沒有吸收進體內,身體仍處於“飢俄”狀態。 在短暫的進餐過程中,吃進去的食物根本來不及消化,就更不用提吸收了。這個時候匆忙起身而走,勢必會有一部分血液集中到運動系統去,這樣就延緩了消化液的分泌,破壞了胃的正常消化,容易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 我們要尊重古訓,但不能追求古人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 首先,根據現代科學知識可知,散步的真正目的不僅在於幫助消化,更在於放鬆身心,把聚集在頭部的氣血往下引導,使得原來的頭重腳輕狀態變成下實上虛狀態。飯後立即散步,氣血會往下行而不利於消化。吃飯後首先要保證有充分的氣血集中在消化系統上。所以對於古人所說的“飯後”如理解為剛吃過飯就去“百步走”,那就大錯!對於這個“飯後”的理解應當是在進食完20~30分鐘以後,而非指飯後立即緩慢散步。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食飽不得急行”。“飯後百步走”並不提倡飯後急行,而是緩行。 “飯後百步走”並不適合所有人,它只適合平時活動較少,尤其是長時間伏案工作的人,也適合形體較胖或胃酸過多的人。這些人如果飯後散步20分鐘,有助於促進胃腸蠕動,也有助於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但至少應在飯後20分鐘後再幵始“百步走”。 飯後匆忙走動所消耗的能量,實際上是透支了逬餐前的體能,人體內的血液就會更多地分佈於軀幹、四肢等活動部位,使胃腸道血液供應量相對減少,消化酶的分泌也隨之減少。此時要是緊跟著再作一些對靈敏性和準確度要求較高的活動或工作,比如駕駛,則很容易導致不良後果。 據美國保健學會專家的調查發現,許多車禍的發生與肇事者飯後立即駕駛有關。這是因為飯後血液都集中於胃部,大腦缺氧現象嚴重,注意力難以集中,反應速度減慢,靈活性下降。 那些體質較差,尤其是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飯後不宜散步,就連一般的走動也應減少。因為飯後胃內食物充盈,此時再進行直立性活動,就會增加胃的震動,加重胃的負擔,引起或加重胃下垂。 特別是進餐後,血液會大量流向胃腸幫助消化,如果飯後馬上散步,血液就會轉而流向雙腿“供能”,而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供血器官心臟和血管都會發生退行性改變,造成供血功能降低。當胃腸及下肢都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時,勢必加重心臟負擔,給健康帶來不利影響。所以,飯後最好休息片刻,再到戶外散步。 另外,冬季氣溫低,室內外溫差較大,進餐的時候吃得紅光滿面、大汗淋漓,要是匆忙離開餐廳,在瑟瑟的冷風刺激下行走,汗腺及皮下組織中的毛細血管驟然收縮,容易引起風寒頭痛,也會加大心臟的供血負擔。因此飯後適當靜坐,閉目養神30分鐘後再活動比較合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6000元預算,選擇AMD還是Intel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