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黝黑黝黑的鄭先生
-
2 # 雅蒨
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突然變得膽小了,做任何事情都開始瞻前顧後、畏首畏尾了。剛想去嘗試但又在心裡勸自己“算了吧!”曾經的興趣愛好也減少了,有時候甚至提不起一點興致,越來越喜歡回憶,喜歡懷念過去的點滴美好,其實這都是潛意識給自己的心靈暗示。
在此,我不想用什麼理論知識去探討這個問題,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自然,信心這個東西也是和情感有著密切聯絡。
年幼時,做對一件事,會受到長輩的誇讚,那個時候內心的喜悅比任何時候都強烈,同時會覺得自己特別高大,特別了不起,也更願意在下一次的任務中自我表現,從而贏得再一次甚至更多的誇讚。其實不僅僅是小孩子需要去讚美,一個人在任何階段都需要別人的肯定和反覆的自我肯定。
曾經我們一定都有過遠大的理想,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世界的不斷變化,只有少部分人實現了當年的理想,而多數人都不得不為現實生活而奔波,至於夢想是什麼,誰還在乎?於是為了生活,我們只能不斷退讓,不斷向生活妥協,有句話隨之誕生,大意是這麼說的“連最起碼的生活都沒辦法保障,何談夢想?”由此可見,夢想在現實生活中漸漸變成了奢侈品。然後我們呢?也漸漸變得俗不可耐,活得像機器人一樣,只要按時完成任務,就沒有人會指責你,可是,你變得越來越不開心了,不是麼?
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之下,無數的心靈雞湯大批次產生,每天都在呼籲大家如何積極快樂,如何笑看人生,如何不屈服於現實,然而這種個例未必對每個人都適用,其另一關鍵點也是,自信源於內心,源於你的積極的心態。
其實不必羨慕任何人,並不是一定要做成一件多偉大的事情才算你厲害,假如你的目標非常大,那就建議你先從微小的、簡單易上手的事情開始做起。
比如你曾經想成為一名演說家,那麼現在你依然可以找到你的興趣點,每天堅持練習讀文章、念繞口令,每天站在鏡子面前微笑著對自己說話,告訴鏡子裡的自己,你很棒!每天都注意和別人講話時的語調和情感表達,然後在臨睡前花五分鐘把這些細小的變化和心得全部記錄在本子上,告訴自己,你今天又完成了哪些任務,哪怕只是流利地念完了一個繞口令,然後把它從計劃表上劃掉,你的內心都會油然而生一種成就感,莫名為之喜悅。久而久之,水滴石穿,即使你沒有成為真正的演說名家,但至少也已經是大師級別的了。
同理,發現自身的問題從而找到對應的解決方案,一步步向成功邁進。比如一個人想參加長跑,但是每次都只是站在人群裡當觀眾,他怕自己堅持不下來,怕自己跑最後一名,還是不去丟人了。但是後來他終於試著去參加了,雖然中途退出了,但是對於他個人而言,已經贏過了曾經的自己,下一次,誰說他不會有新的自我突破?
自信,就是不斷地突破自我。
想建立自信心,首先就要有戰勝自己的信念,不要怕挫敗,沒有挫敗感,就無法真正體會成功的喜悅,當週遭都向你投來質疑的眼光的時候,請你堅定地往前走;當所有人都勸你放棄的時候,請你再堅持一下下。另外,最關鍵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去不斷達成一個個小任務,從而體驗細小事情中帶給你的成就感,你就一定會更願意堅持下去。
任何事情,只要你願意堅持,願意與曾經的自己一起成長,那麼未來的某一天,曾經的你一定會佩服未來的你,一定會感激現在的你。
-
3 # 微言心理說
我覺得和我們的成長有關係。小時候他經歷的關係裡沒有用正面積極的方式處理,而陪伴他成長的人不是鼓勵你獨立成長,而是將你的生命與其捆綁在一起給你溺愛的同時又讓你覺得虧欠,只要你有一點分離或者叛逆的感覺就會充滿了內疚和罪惡感。這個罪惡感與對方的親密關係糾纏在一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只會索取的人格。而這種性格當自己強大,有了權力之後就這樣子去對待別人。
因為我們需要社會認同感需要得到關愛與認可,而陪伴我們成長的人活關係會威脅及控制和剝奪這些,或是鬧到我們心力交瘁。比如說,你為自己慷慨又善解人意而自豪,但只要稍不順從勒索者的意思,他們就會給你貼上自私自利的標籤;如果你非常重視金錢和安全感,這些人能讓你擁有這一切,也能讓你一無所有。這時你讓步、他們滿足告終,實際上侵害了你的自我完整性,也讓他們的心態更加扭曲,關係中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我們長大了,卻一直沒有一個完整的人格,所以我們自卑。
回覆列表
隨著成長我們都會脫離父母的保護獨立成長,還要面臨工作,自己養家,成為自己孩子的保護傘。這也就是說隨著年齡的成長自己的擔子越重信心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