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活創作者小雁

    過年了!在我的記憶裡,最難忘的就是三十晚上的坐夜了,三十那一天是小孩最開心的一天了,下午四點就開始貼對聯,放鞭炮,等了一年的年貨媽媽也拿了出來,我們那裡是跟叔叔伯伯一起過三十的,所以紅包也是三十晚上發,吃著年貨,拿著紅包,喝著平時喝不到的飲料。

    媽媽在廚房裡燉著自家殺的年豬大骨,晚上九點一大家人圍在一起喝酒吃肉看春節聯歡晚會!吃完年夜飯又開始玩撲克牌,我們拿自己的紅包和爸媽媽媽,叔叔嬸嬸一起玩,到了十二點全家老小出動放禮炮,迎新年!給長輩拜年!新的一年在我們的歡笑中到來了!

  • 2 # 非常懶和怕麻煩先生

    如今過年沒有年味,主要是:

    一,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生產極大豐富,人們在吃穿上已經對春節沒有多大的期望了。

    二,春晚是曾經春節的一部分,人們在這一刻看明星看節目,與全華人民同慶。但是現在媒體的發達,明星和節目都已經司空見慣,也不再有新鮮感了。

    三,日益緊張和焦慮的生活狀態,導致很多人即使面對春節也不會真正的放鬆,反而成了比工作還要忙累的一種差事。

    四,城鄉差距和階層差距,導致故鄉的概念淡薄,這是年味變淡的根本原因。

    春節已經由溫暖和歡樂轉變成了雞肋甚至是負擔。

    遙想八九十年代,那時的春節才真正的有趣有意義。難得一見的餃子和酒菜,春晚才能看到的港臺明星,縣電視臺從早到晚連續播放《射鵰英雄傳》,臘月初二去姥姥家大聚會,在街巷裡去揀拾沒有響過的炮竹,最重要的是整個村鎮的佈置和那些小房子的搭配是真的有味道,因為平日是看不到張燈結綵的。

    如今其實這些也都還有,只是一年到頭都看到見。這就是審美疲勞吧。

    在我們這裡,比較特別的過年習俗就是大年初一的凌晨四五點,全村人都要起床去給族中長輩們拜年,一大幫子男人走街串巷,進了家門到屋裡集體給老人磕頭,說兩句祝福語就出來奔下一家;初二都是去姥姥家或丈母孃家,初三到初五去姑姑們家,不管到哪兒都是要磕頭的。到現在也是如此,磕頭可能是我們這裡唯一的老禮兒了吧。

    不過,年味確實變了。舉一個小例子,之前都用麵漿糊粘春聯,而現在有的都用大透明膠帶了。塑膠年還有什麼意思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印度就巴基斯坦出動f戰機問題要挾美國,稱不再購買其戰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