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木農說
-
2 # 不想寫作業的frisk
小豬出現的腹瀉主要由於以下因素:自身特殊的生理特性、母豬體質、外界氣候、舍內溫溼度及環境汙染、應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相關,因此防控小豬腹瀉拉稀應採用綜合的防禦措施。這些原因導致的小豬腹瀉,稱為仔豬腹瀉。
1. 提高母豬的免疫力,保證飼料營養平衡,保證母豬的健康和正常體況,從而保證仔豬從母乳中獲得某種特定的抗體,實際生產中也可將經年母豬與青年母豬混養。
2. 做好母豬分娩前後的防疫工作,在母豬產前40天、15天各接種一次大腸桿菌苗,於產前30天、15天各接種一次紅痢菌苗;產前3天、產後3天各注射一次消炎藥,產前對豬舍、床欄、母豬體徹底消毒,滅菌,清潔,產房內提前預熱,仔豬產出後儘早吸食初乳。
3. 平衡窩仔豬數適當調配,同時注意提高母豬泌乳量,做好舍內保溫工作。
4. 母豬生產當天的護理,胎衣排出後,阿莫西林肌肉注射預防產後感染,兩天後給仔豬補充維生素、鐵鋅等,防止仔豬因營養性貧血或缺鐵引發腹瀉。
5. 儘早給仔豬補水補料,做好斷奶護理工作,減少應激,做好飼餵適量工作,在日糧中新增微生態製劑,飲水中新增多維、礦物質,以利於腸道健康,促進消化吸收,防止腹瀉發生,有利於仔豬生長。
是大腸桿菌腹瀉,梭菌、球蟲、傳染性胃腸炎和傳染性腹瀉都會造成仔豬腹瀉。其中以大腸桿菌最為重要。
仔豬出生時腸道內微生物組成貧乏,且對致病微生物的免疫力很低。出生後腸道微生物區系迅速成長,各種細菌快速增殖,其中包括致病細菌,如:大腸桿菌、產氣莢膜梭菌等。最初初乳為仔豬提供了很高的抗體水平。初乳中的抗體被吸收進入血液之後,抗體水平就主要靠常乳來維持。由小腸內膜吸收。因此仔豬出生後應儘快攝入初乳,以防止致病微生物在腸道中大量增殖。另一方面,初乳吸收以後,應保證仔豬繼續喝到母豬的奶,這樣仔豬腸道可繼續受到抗體的保護。
仔豬從初乳和常乳中被動獲得的抗體水平有限,當環境中病原水平很高,就會超過抗體的抵抗能力。環境應激也會降低仔豬的抵抗能力,如:寒冷。因此就有兩方面因素影響仔豬發病,一方面是仔豬自身的抗體水平,另一方面是環境中病原的水平以及應激源的存在。仔豬任何時段都可發生腹瀉,但是有兩個高峰期更易發病,一是5日齡以前,一是7~14日齡。
急性、嚴重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腹瀉通常由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和豬繁殖呼吸綜合症導致。而輪狀病毒則通常引起個別窩或小群的仔豬發病,通常發生在哺乳後半期。梭菌通常引起7~14日齡仔豬腹瀉。5日齡以內的腹瀉通常由大腸桿菌引起,發病較急。青年母豬的仔豬更易發病。梭菌引起的腹瀉也可在這一時期發生。
仔豬急性發病:
突然死亡,無其它症狀。
扎堆、戰慄,或臥在角落裡。
尾巴和肛門附近潮溼。
水樣或沙拉醬狀下痢 - 散發異常氣味。
嘔吐。
隨病情發展出現:
脫水。
眼窩下陷。
面板僵硬。
稀糞常粘在其它仔豬身上,使其呈桔黃色或白色。
死前仔豬側臥,四肢划動,口吐白沫。
亞急性發病:
症狀與急性相似,只不過較輕微,病程較長,死亡率較低。
這種腹瀉常見於7~14日齡仔豬。
水樣或沙拉醬狀下痢,常呈白色或黃色。
斷奶豬
初期常表現為體況下降,脫水,水樣下痢。
有時糞中可帶血,或黑色物質,或有其它各種顏色象漆一樣塗在糞的表面,有灰色、白色、黃色和綠色。顏色並不重要。
生長緩慢 - 消耗性體質,多毛。
拉稀,圈舍潮溼骯髒。
雙目凹陷。
脫水導致體重迅速下降。
可導致死亡,死豬可見雙目凹陷,肢體末端略呈藍色。
看起來正常的豬隻可能也會死亡,而不表現任何外在症狀。
致病原因:
母豬與仔豬
地板表面質量差。
圈舍衛生條件差,排水不良。
衛生措施不良,不同圈舍間傳播疾病。
透過靴子、掃帚、鏟子等器具在不同圈舍間傳播疾病。
圈舍連續使用,不消毒。
溫暖、溼潤的環境、糞便和撒出的飼料提供了細菌繁殖的適宜環境。
賊風。
使用代乳品,尤其是代乳品變質或遭病原汙染,會增加發病率。
大窩更易發病。
初乳攝入不足。仔豬夠不到奶頭。 產箱設計不合理。母豬患有無乳症。多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