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孚鑑

    李世民是一直都很有理想和報負,李世民看到隋朝將危,看到天下大亂,起義不斷,狼煙四起,所以極力建議他的父親也起兵,但李淵開始的時候並不願意。最後李世民還是用了兩個女子,李淵才決定起兵的。

    李世民極力建立李淵起兵,就說明李世民那時就有很大的理想和抱負。李淵起兵有所成就後,也曾表示讓李世民做未來的繼承人。但是後來李淵卻選擇了立子以長,立了李世民的哥哥為太子。

    李世民當時肯定是很失落的,但無奈當時的皇帝是李淵,他也不能反抗。

    但李世民的軍事能力非常高,當時李淵雖然建立大唐,但那時天下還沒有被大唐統一,天下還是割據勢力並立。而整個大唐朝只有李世民有能力帶兵消滅割據勢力。

    所以李淵就用李世民帶兵打仗,李世民也不負眾望,捷報頻傳,李世民先後滅掉當時各個割據勢力。

    李世民的軍功也越來越高,地位也越來越高,曾經李淵因為戰事而用李世民,也說過,只要李世民打贏就會立李世民為太子。

    但最後李淵又失言了,雖然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位在親王、三公之上,但終究不是太子,不是名正言順的未來繼承人。

    這時的李世民手下有一批文臣武將,是有能力取得帝位的,只是還沒有到透過政變取得權利得到地步。

    因為李世民的地位高、權利大,嚴重威脅到太子李建成,所以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矛盾越來越大,李建成又聯合李元吉,多次要置李世民於死地。

    李世民在這種情況下,終究下定決心,為了大唐能儘快的安穩下來,為了天下能不在有大的戰爭,更加為了他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抱負。

    最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除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在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後,也只能立了李世民為太子,沒多久李世民就登基為帝,是為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勵精圖治,開創了盛世局面,在他當政的時候,被稱為“貞觀之治”。

    所以李世民一直都是有理想、抱負的,也想取得帝位,只是一直沒有好的機會,在他和李建成的矛盾越來越激烈,李建成也多次要除去他,這時李世民才真正的決定透過政變取得帝位。

  • 2 # 巫女阿滿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認為,李世民是在東都之役,一舉平定王世充和竇建德之後,才開始有不臣之心想要謀取帝位的。或者換句話說,是在平定王世充竇建德之後,原本還比較懵懂的奪位之心被徹底激發出來了。

    我為什麼這麼說,主要是因為兩件事兒。

    第一,根據史書記載,李世民在打敗王世充成功拿下洛陽城之後,在房玄齡的陪同下,秘密拜訪了一個很有名的道士——王遠知。據說這人能夠預測未來,在李世民和房玄齡還沒有到的道觀前的時候,他就說了一句“來人中有聖人”。當然,這種記載是古代史書中的常用套路,無非是想說李世民上應天心,是天生的皇帝,為他的帝位合法性加一個點綴。有這種記載很正常,但是為什麼會安排在這個時候,就不能不讓人多想想了。

    第二,李世民削平王世充竇建德之後,立下的功勞實在太大,按理說應該收斂一點。但是他沒有,反而在進入長安的時候,刻意展示自己的武功。當時,李世民身披黃金甲,麾下二十五員大將頂盔摜甲緊隨其後,一萬鐵甲騎兵一眼望不到頭,黑森森的一大片,在這之後還有三萬南征北戰的將士。可以說,看過這次李世民進長安城儀式的大唐軍民,都不免會在心裡問一下自己,這個天下到底是誰的天下?他這是在告訴大家,這個天下是我打下來的,我的功勞無人能比,他是在暗示李淵,是不是該考慮一下換個人當太子了?可以說,如果他不是皇帝的兒子,換一個領軍大將敢這麼做,肯定不會落得個好下場。

    當時天下群雄雖多,但是實力最強的也無非就是王世充竇建德和李淵三家。李世民之前滅掉的劉武周和薛舉,格局還是小了點,不足以爭霸中原。但是王世充竇建德一死,真的是舉世再無抗手了,平定天下,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那麼,李世民為什麼會有不臣之心呢?我認為也有下面幾個因素:

    1)常年的在外征戰,已經把李世民培養成了一個卓越的領袖。

    2)以李世民為核心的秦王府骨幹隊伍愈發壯大,人才越來越多,心思越來越雜,自然會有人慫恿他更進一步。之前李世民自己或許也有這個想法,但是太子有功無過,僅靠消滅劉武周和薛舉的功勞是不足以把他換下來的。

    3)因為一連串的巨大的戰功,李世民已經積累了足夠的政治資本,可以和太子叫板了,這些戰功都是他謀奪帝位的底氣。

    綜上所述,我認為李世民是在東都之役一舉消滅王世充和竇建德之後,才開始對太子之位,對帝位有想法並開始積極爭取的。

    感謝閱讀,敬請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出軌後同意淨身出戶,希望給他機會改錯,真的能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