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雄說
-
2 # 掌中渭南
小孩子的自控力比較差,手機對孩子影響大於益處,一部分家長讓孩子帶手機是為了方便聯絡,但是大部分孩子用手機都是玩遊戲,而且容易上癮。所以在大學以前都不建議孩子帶手機。
-
3 # 黃導聊教育
表面是手機問題,其實是教育出了問題,是關係出了問題,是孩子內在價值感出了問題,是孩子內在自我身份感出了問題。
手機是科技時代的結晶,完全方便了我們的生活提高了我們的效率。拒絕孩子玩手機,只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誘惑。或者是在家長的限定下,這也只會讓孩子如獲至寶。
一方面家長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要以孩子為中心,不要以手機電子產品為中心。當孩子這個人被尊重被看見的時候,它的內在關係和自我認知,就會是高價值感。高價值感的孩子是不可能沉迷於虛擬的,虛幻的虛假的世界,去尋找價值感。
比如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有電話進來,你把它按掉,繼續專心陪孩子玩,或者是有電話你必須接的話,咱請示一下孩子或者告知下孩子:爸爸接個電話,馬上回來。你覺得這個時候孩子會怎麼想?
另一方面給孩子充分的自由,他有權選擇自己玩不玩,讓他在遊戲面前扮演一個強大的掌控者角色。而不是在家長的管制下變成一個被遊戲引導和控制的孩子。
當一件事,你不斷的管制他不斷的去盯盯他的時候,背後的臺詞就是你根本不相信他也不認可他,有能力去做好這件事情。被否定的孩子必定價值感低。低價值感的孩子只會有低價值的行為。
孩子行為出了問題,一定是家長的行為出了問題,一定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不要在孩子身上去找原因。
-
4 # 積木育兒
現在是以科技、數碼、網際網路為主的時代,如果過度地限制孩子玩手機,反而會讓他無法很好的社會化發展,長大後不容易融入到社會中去。更何況現在很多學校老師佈置的功課、通知都會以手機、app等線上形式去通知和收集,如果孩子一點兒都不會用手機,其實對他是不好的,所以我們沒必要將電子產品視作“洪水猛獸”,將它遮蔽在外。
但是,允許孩子用手機不代表就讓他毫無節制的玩。根據臺灣“兒科聯盟”提供的最新調查分析顯示,電子產品不會對孩子的視力有損傷,但如果長時間地看,過度用眼,會對孩子的視網膜產生很大傷害,致使視力下降。而美國心理學家發現,如果孩子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損傷的不僅是視網膜,還有孩子的智力發展、認知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學習成績的退化。
所以,讓孩子用適當的時間,看適當的內容,這樣去使用手機,使用電子產品,才是最適合他身心發展的方式哦。
根據孩子身心發展規律,我的建議是如果您的孩子在3歲以下,給他規定每次最多隻能玩15分鐘,如果是3-6歲階段,可以將時間增加至20分鐘,如果是6歲以上,每次最多為30分鐘。
在這個過程中,您要嚴格把控時間,到點就“回收”,不要因為孩子的不情願甚至哭鬧而妥協,這樣才能讓他養成良好的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哦。
-
5 # 沫呆
我家小子做完作業的條件下,允許玩半小時遊戲或者看半小時電視,適當的玩玩,只要不上癮,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我覺得還是可以的
回覆列表
國外有一些研究表明,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大腦組織比成人更容易受到傷害。國內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長期使用手機,可能會影響兒童成年後的生育能力。因此從孩子的心理健康來說,讓小孩子太小就開始玩手機,肯定是不太合適的。
從日常生活中看,玩手機的壞處也是非常明顯的。
1.從小就破壞專注力,養成不良學習習慣
當你拿起手機想要查一道題,卻被手機突然彈窗的一個新聞標題吸引;當你坐在書桌前想要寫作業, 隨手拿起手機結果看起了QQ訊息;這種場景太多了,無一例外,玩起了手機,小孩子就無法長時間地集中精神,認真和專注的狀態也變得越來越難了。
2.浪費太多寶貴的時間
現在教育部都在為小學生減負,說明學生學習壓力其實挺大的。學生學習之餘的時間也不多,放學之後,愛學習的同學會利用碎片時間用來看書、運動、跟爸媽一起做點家務聊聊天;而玩手機的那些同學,只要逮到空隙,就第一時間拿起手機,而一拿起手機之後就玩個不停,就再難放下了,長此下去,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3.破壞與周圍人的關係
學生一旦愛玩手機,當父母的肯定要管,父母也會著急上火或者強硬幹涉,或者爭吵責罵,實在不利於維持和諧的親子關係;在學校裡面呢,老師如果在反覆勸說無用後,也就乾脆不管他了,師生之間也沒用良好互動關係
總之,對於學生和孩子們,建議讓他們還是少接觸手機。但是作為網路時代,手機也確實是一個基本工具,也需要讓孩子瞭解一些基本操作,但不能沉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