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巽芳公子

    儒家就不說了,自周孔以來,漢武之後,一直牢牢佔據著國家意識形態的主流。而佛教與道教,都是興起於魏晉南北朝這個亂世。三教其實存在一個相互鬥爭以至於最終和諧共處的一個過程。

    道教最早可追溯到西漢初期黃老道的代表人物河上公,河上公寫了一本《河上公道德章句》,同時用治國與修身煉氣兩個角度來解析老子的《道德經》。河上公的傳人有個叫蓋公的,是相國曹參的老師,漢朝早期所施行的無為而治,多是這一派的幕後指導。

    而道教以宗教組織形式出現,則是東漢末年的太平教與天師道,前者因為黃巾起義受到打壓,後者則發展成了現在的正一道。創教之初,教徒解讀《道德經》以河上公的解析為準。

    此時佛教東傳,大批的天竺高僧來中國傳教,包括鳩摩羅什,佛圖澄,曇無䜟,跋陀,達摩祖師等等,他們來華後,極受皇帝及百姓的追捧。為何呢,亂世之中,上層朝不保夕,流血的政變比比皆是;下層更是流離失所,餓殍遍地。佛家眾生皆苦,清修功德以期來世樂土的思想很有市場。於是瞬息間,佛寺廟宇遍佈華夏,以至於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一說。

    這段時間首先佛教和道教有了衝突,畢竟競爭關係嘛,道教說釋迦牟尼其實是老子西出函谷關點化的胡人弟子,佛教說道士們不得真諦。雙方展開了多次公開場合的大辯論,不過大多是佛教佔據優勢。

    道教雖然聲勢不如佛教,但其修身煉丹之說比較吸引高層的帝王。北魏的皇帝拓跋燾及其心腹軍師崔浩都被寇謙之發展成為道教信徒。在他們的籌劃下,北魏搞了一次滅佛行動,強令寺廟拆解,和尚還俗。

    到了唐朝,李唐尊老子李耳為先祖,三教以道為首,科舉考試明經科增加了《道德經》《莊子》等經典作為考試內容。這時佛教不服氣了,其中一個叫法琳的高僧上書說:“你們李家明明是鮮卑人後代,根本不是老子後人,幹嘛要奉三教道為首。”李世民聞言大怒,以汙衊罪將法琳下獄。

    但太宗朝的玄奘又為佛教扳回一局,玄奘西遊取得真經。他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打動了唐太宗,在他回長安時得到了太宗的隆重接待,併為之興建大雁塔翻譯佛經。佛教的地位有所提高。

    到了武則天時代,武后比較信佛,而她為了稱帝需要一個正統性,這時佛教抓住機遇,有很多高僧尊稱武則天是彌勒下凡,乃是未來佛,很有稱帝的資格。武則天稱帝后,大興佛法。佛教隱隱壓過道教一頭。

    到了唐朝後期出現了兩個事,一是身為道教徒的唐武宗與李德裕又搞了一次滅佛運動。二是以韓愈為首的儒家士大夫主張重新確定儒家的至尊地位,貶斥佛道二教。這個時候,三教之間的矛盾都很激烈。

    經歷了五代十國亂世的洗禮,宋朝開始,儒釋道三家慢慢開始互相學習,求和諧共存之道。

    佛家的禪宗吸收了很多莊子的思想,使得禪宗逐漸文雅化,很受儒家士大夫階層的青睞。

    儒家出現了理學和心學一脈,理學,心學借鑑了一些禪宗的修持心法來闡明聖賢之道。

    道教出現了全真派,主張靜修煉氣,煉養內丹,並且要弟子也學習一些儒家,佛教的經典。《心經》《孝經》《道德經》成了全真派入門必讀之書。

    就這樣持續到明清時代,出現了“三教合一”的呼聲,認為三家理念殊途同歸,可以博納同修。至此,舊社會華人的精神信仰格局基本奠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上的Word和excel怎麼快速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