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醉愛國學
-
2 # 段宇宏
今天華人都會認為姓和氏是一回事,一樣一樣的,當然在今天的確是這樣,不過在遠古卻不是。從姓與氏分離到姓與氏混亂,再到姓與氏合二為一,有個發展演變過程。今天中國絕大部分“姓”其實是遠古 的“氏”,而不是當時的“姓”。
現在絕大多數“姓”,其實在遠古是“氏”。
姓與氏老早就有了,但是西周建立之後,周天子廣為分封宗室子弟和有功之臣到各地,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建立起“封建體系”。作為封建宗法體系中“禮”的重要成分,也同時完善了“姓與氏制度”。在當時,姓與氏是貴族的標誌,只是姓的數量很少,大概二十多個:
比如“姬”姓,“姒”姓,“妘”姓,“媯”姓,“姜”姓,“嬴”姓,“姚”姓,所謂上古八大姓都有女字旁,有些學者解釋說這是因為“母系氏族社會”的緣故,其實中國以前沒有什麼母系氏族社會,這是代表了遠古時代人們對女性生殖能力的祟拜。姓代表了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族群”(宗),氏則是由姓演變而來。先秦時代,姓是“不變”的,但氏可以變,而且兩者是有嚴格區別的。
氏的來源大概有幾種:一、周天子分封了某個諸侯到某地,該國就用受封的國名作為氏,比如宋國國君是宋氏,但姓“子”。“姬”姓是周朝國姓,周朝宗室子弟受封建立的國家無論叫什麼“氏”,都姓姬;鄭國、曹國、蔡國、魯國、衛國、滕國……都是“姬姓國”。二、公卿階層因功獲得諸侯的封賞,用獲得的封地名稱作為氏;三、沒有得到任何封土的,可以用居住地或出生地作為氏。四、用某個先人的字或名或者出生的先後順序作為氏,比如魯孝公的兒子叫公子展,公子展的兒子要公孫伯夷,公子展的孫子們就成了“展氏”,如展無駭、展禽;王子狐的後代稱為“狐氏”,王子朝的(注:諸侯的兒子稱為“公子”,)五、還有些氏來自於職官名,如司徒氏、司馬氏、司空氏、祝氏、巫氏。春秋時代齊國士大夫司馬穰苴是姓媯,田氏。
秦始皇可不姓“秦”,姓贏,叫贏政,因為他出生在趙國首都邯鄲,所以叫“趙氏”。
貴族男子通常稱氏不稱姓,但貴族女子可稱姓。有時候,貴族女子是在姓前面加上排行,如果姓姬,在家裡是老大,就叫伯姬,是老三就叫叔姬;楚國的國姓是羋,來自楚國的貴族女子嫁給了秦惠文王,在宮裡位階是“八子”,就叫“羋八子”(後來的秦國宣太后,《羋月傳》的原型)。出嫁以後也可以在姓後面加上國名,如齊桓公的女兒,嫁給了晉獻公,稱為“齊姜”。
進入戰國時代,隨著各國實施去封建化改革,強化君權和鍾央集權,削弱氏族貴族,封建姓氏體系被動搖,逐漸發生了混亂。到了秦朝,建立鍾央集權的郡縣制度,姓與氏制度基本上就終結了,兩者開始合二為一。經過秦末大亂,中國進入西漢時代,姓氏融合的局面就徹底被固化了,一直到今天。
-
3 # 大意覺迷
“氏”這個字最早出現的時候適用範圍也是非常廣泛的,不僅僅是指某個家族的標識,也可以指某個尊貴的人,比如“侯氏”,是對當時諸侯的尊稱,“婦氏”是對某貴族家庭主婦的尊稱,“師氏”指的是武官群體,“尹氏”往往是指文官群體。家族也好,某個職業的群體也好,它們特有的標識往往就演化為後來人們的姓氏。西周時代,在氏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姓”的群體,將世家大族按照父系血緣分成二三十甚至更多個群體,每個群體有一個共同的標識,就是他們的“姓”,這個家族的女性成員便都使用家族的“姓”,一般是終身不改的,而家族的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事業的發展,他們往往會從大家族中分離出去,開創自己的家庭,他們的新家會有一個新的名號,就是“氏”。但分出去的男性在尋找自己的妻子的時候,不能在家族內部找,也就是不能娶同姓,而只能娶異姓。這就是姓氏之別的最基本的功能。這種模式在整個周朝時期基本上得到了貫徹。女性之所以沒有氏,主要原因是周朝的女性沒有自己獨立的封地,理論上女性貴族永遠隸屬於她所在的父系大家族中。但這種情況隨著戰國時期出現變化,一方面是卿大夫篡權奪位已經顛覆了原有周代的社會體系。中下層士人逐漸崛起,他們對於姓氏的使用缺乏家庭的傳承,自然也不會過於在意。秦漢之際的部分女性可以透過軍功爵的繼承或者皇帝的冊封獲得封地,開啟了一個女性領主的時代,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姓氏之別逐漸混淆。
回覆列表
“氏”混變為姓,始於周朝初年。周朝伊始,周天子開始大規模“封邦建國”。這些被封的諸侯國,其後代多以國號為氏,成為新的姓。
姓氏在戰國中期開始混淆的。戰國中期,有的寒門才子,為各國出謀劃策,楊姓顯名;有的農家子弟,當兵立功,也揚名立萬。有的小國被滅,原來的小國國王、大臣,為了保命,改名換姓,四處逃亡,求得生存。於是,姓氏 開始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