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色lssj

    大意是這位粉絲為了她喜歡的男孩子付出了很多很多。

    放棄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去對方的城市從頭開始;

    放棄了爸媽給自己安排的穩定物件,執意要和他在一起;

    放棄了從前養尊處優的生活習慣,每天辛苦加班後仍盡心為他料理各種生活瑣事……

    本以為兩個相愛的人熬過了那麼多不容易的日子,苦盡甘來後感情會愈加深刻。

    卻沒想到,七年之癢,對方卻對她說:從你身上,我沒有心動的感覺了。

    她不明白,在這段感情裡,她用盡了所有力氣去愛他,為什麼換來的是這樣的結局?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總是掏心掏肺,不顧一切,完全忘我地去付出,去愛別人,卻總沒有一個好下場。

    然後她們會從此不斷的產生自我懷疑:我到底哪裡做錯了?

    01

    經濟學上有個名詞叫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當這種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它帶來的效益反而是遞減的。

    之前微博上有個很火的話題:如果你為了生育,兩年多沒吃小龍蝦,有一天終於做了兩大盆,做的時候一直腰疼,但孩子一直哭鬧,你決定先帶孩子,把小龍蝦給老公和他的朋友吃,等你把帶完孩子,發現兩大盆小龍蝦一個都沒有了,你生氣嗎?

    DR君想,大部分女孩肯定都會生氣,然後第一反應就是把怒火撒在男方身上,斥責他為什麼不給自己留一個,是不是根本沒考慮過她的感受?

    但——為什麼之前你沒想過給自己留一份呢?

    從女方的角度,她任勞任怨,捨己為人,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老公,對方卻絲毫不感恩,於是感覺自己被背叛了,這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

    但人的劣根性就在於——你長久以來的過度付出,讓他早就從一開始的感恩到習慣到麻木到本該如此了。

    本來可以做到六十分就皆大歡喜,你投入了100分,120分,以更多的付出,卻換來更多的失望,矛盾自然也跟著變多了。

    02

    美劇《絕望的主婦》主人公之一Bree就是典型的代表。

    她在外人看來非常完美,儀態大方,修養極高,還擁有一手高超的廚藝,感覺做她的家人應該是視覺和心理都非常幸福的一件事吧。

    但事實剛好相反——

    每天吃飯,一家四口的餐桌上都圍繞著可怕的氛圍,Bree的老公和孩子完全不想和她多說一句話。

    因為只要一開口,她就會把話題引申到“我為這個家付出了多少?現在這頓飯是我在廚房花了三個小時做出來的,你們為什麼一句感恩都沒有?”

    他的兒子忍無可忍大吼道:“沒有人強迫你每天花三個小時做飯,沒有人在意飯是不是要很精緻好吃,我只想和其他家庭一樣,一家人毫無負擔的隨便吃飯,隨意聊天!”

    Bree總是追求過度完美,她有一種近乎變態的心理。

    她總是不自覺地把所有人的感受凌駕於自我感受前,這種過度付出又讓她情不自禁的想得到回報,一旦沒有得到周圍的認可,便會心理失衡,怨氣橫生。

    究其原因,是因為她一開始就把愛自己的權利交給了其他人。

    表面上是捨己為人,先人後己,實際上卻是對自己的不負責,從不肯去用心關注自己的感受。

    當連自己都不在乎自己了,又怎樣去期待別人去在乎你的感受呢?

    03

    傳統觀念中,總是宣揚“愛,就要努力去愛的純粹,就要不求回報”。

    所以無數有情男女都在這條路上奮不顧身,最後用滿溢的愛燃燒了自己,親手斷結了感情。

    真正的愛情,或許可以做到不求回報,但能做到者萬中無一。

    每個人都是普通人,都想平和,歡喜,開心的去喜歡一個喜歡自己的人,兩個人都不需花大力氣去討另一方開心,地位平等,付出平等,收穫平等,沒有一丁點埋怨和不平。

    你情我願,一方給的恰恰是另一方想要的,這樣的60分,遠比不斷加碼去討對方歡心的120分更能長久。

    愛情是需要一點自私的,婚姻更是,它需要一點精明的頭腦,去有節制的愛自己,愛他人。

    當你不愛自己,就會想讓別人愛自己。

    從而抓的越緊,付出的越多。

    想要從對方身上得到的回報就越多,就越有可能雞飛蛋打。

    以有限之力去追逐無限之愛,那股愛的能量遲早會消耗完,一旦對方沒有遵從你意,用更多的愛填補這空虛,怨氣就來了,患得患失就不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衝女朋友(老婆)發脾氣後,看到她傷心流淚甚至大哭卻能無動於衷並安然入睡的男人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