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人學歷王老師

    第一,明朝內閣制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政治制度。

    透過明朝幾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內閣政務體系,它在權力平衡方面堪稱完善。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尤其是萬曆皇帝和嘉靖皇帝被歷史學家稱之為怠政慵懶的皇帝。但是正是因為有了內閣制這一有效的體制使得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得以以一種較為安定的模式執行下去。皇帝怠政,首輔幾乎掌握了國家的大權,僅僅在這一點看來,這和現代的君主立憲制的首相領導下的內閣制有很大的可比性。

    第二,明朝內閣部分限制了君權,使得國策制定實行存在部分民主科學性。

    明代朝廷如果有大事,各部不能單獨決定,而是由所有部門在皇帝面前公決,這叫做廷議。廷議這種制度雖然決策採納權完全在皇帝手中,但是這種討論的方式有利於決策的科學性。在皇帝怠政的時段,內閣和擁有披紅權的內監掌握實權。當然明超的太監也並非全都是魏忠賢似的大惡人,像是偉大的Nautilus鄭和(成祖朝);捨命救小皇子的張敏(為保護太子朱祐樘,被萬貴妃陷害吞金而亡。憲宗朝);細心輔佐孝宗推薦了許多正直有才官員,被奉為賢士的太監懷恩(孝宗朝);推行張居正改革擅書法 算是比較有文化太監的馮寶(神宗朝);忠心輔佐後來的光宗的大太監,也是明朝極少幾個被士大夫們稱道的明朝太監王安(光宗朝);一直跟隨思宗到生命的盡頭的王承恩(思宗朝)等等。雖然我們不等奢望,賢良的太監加智慧的首輔的夢幻組合,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部分時期內閣制還是十分完美的。

    第三,內閣控制權的爭奪,引發黨派爭奪,政治昏暗。

    對於首輔一職的爭奪是各大政治利益集團角逐的核心。黨派的政治鬥爭沒有使朝政清廉,反而加劇了社會危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在稍微安定的時段,文官集團的勾心鬥角也十分嚴重。張居正正是使用了種種“小人手段”爬上首輔寶座的。

    第四,明朝內閣制影響了西方的政治體制的改革,對其有借鑑作用。

    明朝的內閣制被英華人學習,形成了後來的西方內閣制和首相制。在中國明朝成化朝時期開始出現的內閣首輔,就是首相的雛形。而在後來西方的啟蒙運動時,伏爾泰等人也無不讚嘆中國的政治制度的完美,雖然他們的讚美只是為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傳播找個藉口或“不恰當的例子”,但是,必須肯定的是,明朝內閣制的確影響了西方的政治體制改革。

    第五,明朝內閣製為宦官專權提供了土壤。

    太監領袖稱司禮監,明代政治最烏煙瘴氣時,司禮監便是宰相兼皇帝。明代有名內閣大學士張居正,也只能同司禮監勾結,才能策動當時的政事。但當時朝臣都反對張居正,說他不像前朝宰相,不是政府正式的行政首長,不該弄權專政——當然,肯定有人是因為張居正改革觸動他們的利益,才反對他,不過那個理由可沒說錯。事實上,張居正這樣的擅權者是國家的福氣——可惜明代就一個張居正。整個明代政治一直是烏煙瘴氣的:太監專權、嚴嵩這樣的禍國大學士、曠日持久的黨爭,最終把大明帶到了死路。

  • 2 # 西山講歷史

    關鍵就是制衡,是權力在運作中的制衡。明朝的歷史就是一個權力的制衡歷史,所以明朝不管出現嚴嵩這樣的權臣還是魏忠賢這樣的大太監,都不會影響到皇帝的權力,即使這個皇帝超級無能還不上朝。

    中國的古代政府機構設定到了明代已經發展得非常完善,有大量的歷史經驗可以借鑑。

    到這個時候,明朝的皇帝們可以依靠歷史上的各個朝代經驗總結來設定執政機構,既可以體現自己意志,又不用擔心這些機構做大威脅到皇帝自己的權力。

    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取消了宰相這個職位,把宰相的權力分散出去,朱元璋自己也承擔了一部分。到後來皇帝的自己的精力跟不上,就設立秘書機構稱作內閣。

    一開始內閣大臣的級別都很低,低級別但是權力大,而六部的官員不入閣卻級別高,這樣內閣和六部就形成了有效的制衡。

    這個時候的內閣成員因為級別低沒有皇帝的支援,是很難行使權力的;明朝中後期,內閣官員的級別開始提高,但是皇帝支援下的太監又開始登上舞臺。

    內閣和秉筆太監又開始互相制衡,內閣票擬的決定,必須有太監的批紅才能生效,這樣的制衡就讓內閣沒有做大的可能。

    就是透過制衡,明朝的皇帝即使長時間不上朝,也沒有誰可以威脅到他的權力。

  • 3 # 黑白非人生

    皇帝雖然不上朝,但不代表不管事,內閣作為皇帝的秘書班子,一般由多人組成,皇帝會選個最信任的人做他們的頭,也就是首輔,皇上會將自己的精神同他個人傳達,然後首輔在同各秘書們商議,與其在朝堂上聽著你一言我一語,不如找一個人代理,將政令貫徹到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葡萄樹枝怎麼插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