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晨風說語文
-
2 # 李老爺後院的貓
要不斷的分析,學習。
1.學構架。大多時評基本都是總分的結構,一個總的論點,幾個分論點來支撐,這和申論結構異曲同工。可以多分析下好的時評文章是怎麼搭框架的,有時間的話,最好給提煉出來。
2.學論證。邏輯通暢,論證充分,文章才有血肉,豐滿起來,否則一個乾巴巴的論點,說幾句不通順的話,很難被歸類到二類文。分析每段是如何組織結構來佐證分論點,怎麼引用例子或者資料更恰當。
3.學語言。為什麼把語言放在最後,因為語言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看看好的時評開頭或者結尾,有的並列式的開頭,真的非常氣勢恢宏,如果背下來,遇到合適的主題,還是很加分的。學一學分論點語言的提煉,是簡潔還是引用古語,是樸實還是華麗,都可以借鑑。
最後,不論怎麼學,還是要動筆寫,背一百篇,不自己寫也白扯!!
在申論學習的過程中,積累很重要,但是對於大部分備考考生而言,在做積累時,更多的是盲目的、機械的,最後感覺收穫不多,所以,今天中公教育給大家講講時評文章到底怎麼用。
一、選好平臺:在“精”不在“多”
時評類文章的選讀,一要保證權威性;二要保障時效性;三要保證領域對。所以給大家推薦兩款手機APP:央視新聞、人民日報。這兩款APP都專門設有“評論”和“評銳度”兩個專欄,刊發評論員文章。同時,文章不僅更新速度能緊緊“咬住”熱點事件且熱點事件多為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生等領域話題,與申論考試材料涉及領域基本趨同。因此,只要持之以恆,每天積累“跬步”,學之有“道”,掌握科學方法,切中學習要義,定會在文章寫作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二、學之有“道”:學素材、學觀點、學語言
(一)學素材
素材積累,是學習的基礎。在進行素材積累時,大家可以做好“檔案整理”,例如可以將看到的素材按照五大領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進行分類;同時,為了盡最大可能保證事件的準確性,又能最大限度減小記錄壓力,可以將事件按照“主體+處境+做法+結果”,進行梳理。例如:社會:溫州樂清再次發生“滴滴順風車”司機殺人案;陝西漢中共享單車首次被交警貼上“罰單”等。這樣一方面,新聞事件的系統性會比較強;另一方面透過梳理事件主要內容還可以提升提煉概括能力,一舉兩得。
(二)學觀點
觀點積累,是學習的關鍵。縱觀近幾年國考文章寫作,寫作主題與材料依然會有很大關係,但是,文章考察切入點即從哪個角度考察對材料的看法仍然很靈活,且越來越深邃,更加關注一個考生能夠對一個具體的話題談出深刻的、獨到的見解。所以,考生在進行時評文章學習時,積累評論員的觀點既能保證對同一事件有全面、多稜角的認知,又能夠透過積累提升自己的思考力、見解力。例如:高鐵“霸座男”,最近引發公眾唾棄,隨後濟南鐵路公安處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給予孫某治安罰款200元的處罰,鐵路客運部門也在鐵路徵信體系中記錄該旅客資訊,並在一定期限內限制其購票乘坐火車。人民日報對此評論刊文,仔細閱讀,可以整理如下觀點:1、這次“霸座男”之所以能迅速得到處罰,與網路發酵不無關係,但不能每次出現問題,都依賴輿論的“推力”,最為有效率的平息事態、維繫公正,還需執法果斷;2、公共服務機構不能縱容這樣的“小惡”,執法者不能站在破壞者的一邊,拿大眾的公共資源、閒置資源為違規者買單,搞無原則的息事寧人,那樣只會讓守規則的人被羞辱;3、規則需要輿論譴責“圍觀”,更需要依法依規維護,只有這樣這“霸”那“痞”的現象才會越來越少。
(三)學語言
時評文章的語言並非有多華麗,更多傳遞的是客觀和理性,所以在閱讀時評文章時,對於表達觀點、思想的句子和詞彙積累必不可少。例如,在高鐵“霸座男”時評文章中,可以積累如下語句:“一個列車的文明標杆:惡小不可為,惡小亦會受罰。”;“‘小惡’必罰,‘小善’當為。”;“對於“小惡”有沒有懲戒能力,恰恰成為考驗一個社會微觀法治水平的標尺。”;“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必然是注重規則的社會,我們需要多些較真兒,少些‘差不多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