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資深財務開水洗頭

    現代企業的經營狀況都從企業的財務報表反應出來,報表中企業的當期損益就代表經營情況。但是財務的利潤確認方式有時並不代表真實的損益,有可能僅僅是賬面損益。這種情況包括以下幾種:

    企業前期投入較大

    大型企業一項主要支出就是投資基建,有時是幾億到幾十億不等。企業前期建設完畢後,這些基礎建設、大型裝置都要在折舊費用或累計攤銷中體現。

    所以有時企業的生產費用或管理費用較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攤銷費用高。是攤銷費用是前期投入的,並不影響企業現金流。企業當期虧損僅僅是在承擔以前的支出而已,資金管理上可能是收入大於支出的。

    政策性企業

    政策性企業的存在一般有兩個目的:創造就業、穩定國情。我們常見的農業類企業及西部開發企業都是為了創造就業,盈利並不是企業存在的目的;而石油、菸草等壟斷企業是國家根本命脈盈利與否也並不重要。

    這類企業一般都有國家扶持基金,現金流充裕,不存在資不抵債的情況。

  • 2 # 第十經濟觀察室

    媒體爆出來的都是真的嗎?其實背後隱藏著不可告人的謀劃。

    國企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公共服務行業的壟斷國企,這類企業本質是為百姓提供公共服務,如鐵路、天然氣、電力等,不以盈利為目的,保持微利,有時候虧損即可。這種企業你不希望它存在嗎?難道你想要私人企業參與,以盈利為目的,提高你的生活成本嗎? 看一看沒有私營化的鐵路價格,和已經私營化的汽運價格,你就知道屁股應該坐哪邊?

    第二種是關乎國家安全行業的國企,如軍工、石油、鋼鐵、鹽等,這些行業,即使是虧損,也不允許私人資本或外國資本染指。

    第三種才是和私人企業一樣,以盈利為目的的國企,但這部分不同的是,利潤相當一部分上交財政部,用作公共支出,而不是歸個人所有。

    很多爆出國企不盈利的新聞,背後都是資本推波助瀾,①是想要把非盈利性的公共服務行業變為市場競爭行業,私人企業參與進來,獲取利潤,②是想把國企從佔據優勢的行業中踢走,自己佔位置。

    把部分國企虧損,誇大為大面積虧損: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 3 # 雲來如風

    從近一些年曝光的國企和壟斷型企業大面積虧的情況看,筆者認為導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觀方面的因素。

    從主觀上講,主要是有的國企主要負責人,我行我素,獨斷專行;還有的負責只做表面文章,得過且過;也有的只埋頭拉車,不關心國家乃至全球經濟大勢,對潛在的風險沒有預見,或者預判不夠;也有的不深入調查研究,坐機關下命令,導致瞎指揮,亂指揮;更有的貪圖享樂,生活奢靡,不思進取等等。

    從客觀上來講,歸納起來大至有以下幾點。

    一是有的國企由於歷史沉澱下來的包袱比較沉重,遺留問題多,難以消化。比如裝置陳舊,人員老化,負債累累等,讓企業舉步維艱。

    二是有的企業轉型升級難。計劃經濟下的國企,只負責生產,不管銷售;只認計劃,不管市場。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的產品已經被淘汰,特別是民企的涉足,給龐大的國企帶來新挑戰,調產業和產品難,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

    三是有的企業經營自主權不夠。不少國企,上面有眾多的"婆婆",有的直接插手干預,企業不聽不行,不尊重也不行,不照辦更不行。一個重大專案投資決策,需要經過的環節多、程式多,決策週期十分漫長,有的需一兩年,甚至好幾年。好不容易定下來,結果錯失良機。

    四是有的專案投資,屬於國家的民生工程,有的是國家戰略工程,體現的是國家的宏觀決策,其專案本身不賺錢。而具體實施專案的企業,在賬面上反映出來的,必然是虧,包括一些海外投資專案。這些,都不能簡單的、片面的去理解企業,因經營不上造成的大面積虧損了。

    五是有的是因國際大環境陡然發生變化,比如貿易摩擦、投資國戰爭或內亂等。或企業遭遇不可抗力的風險的因素,比如自然災害、政策調整等,導致企業虧損。

    至於,題主提到的存在的意義?我認為,國企是國家的中堅力量,起主導地位,必須存在。比如鐵路運輸、糧食儲備、石油生產儲備、航天科技、電力、國防領域等等,國家必須實行絕對壟斷。假如允許民企或民營資本進入,國家就難以完全掌控。舉個很簡單例子,幾年前的春運,因受暴風雪影響,導致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部份南方省如廣東、湖南等省的公路,特別是鐵路運輸、電力癱瘓。試想,如果沒了這些國企,身處外地的打工一族,怎麼能順利平安的回家團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新路虎衛士和以前的比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