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愛好的一個人
-
2 # 航天橋
戰國以前是封建制,無所謂地方行政級別
秦:郡、縣兩級
漢:西漢沿襲秦制,但是漢武帝時設定十三刺史部,到東漢末期演化成為凌駕於郡之上的“州”
此後三國至南北朝,基本上是州、郡、縣三級
隋唐廢郡,主要為州、縣兩級,唐初設有“道”這一行政區,但是沒有形成有效的管理體制,中後期藩鎮割據。
宋代設路、府(州、軍)、縣三級
元代設行省、府(州)、縣三級
明清設省、府(州)、縣三級,清代另設有“道臺”這一官職,但是僅作為省的派出官員,並不負行政責任。
-
3 # 科學與歷史探索
宋太祖建國初年,為加強皇權和軍事階層的穩定,決定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領剝奪權利。
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都點檢這個重要的禁軍職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透過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官的軍權,禁軍的領導機構改為殿前司和侍衛司,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三帥)統領。但是,三帥無發兵之權。宋朝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都不得過問。而樞密院雖能發兵,卻不能直接統軍,這樣就導致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同時,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以防止軍隊中出現個人勢力,戰爭時戰區司令皆由文官或太監擔任,而且改變戰略必須經過皇帝同意,對宋朝戰力有負面影響。宋朝的建國兵力部署“守內虛外”,但在熙寧年後首都駐軍減少。
宋朝實行自願性的募兵制並且將災年招募流民、饑民當兵,作為一項傳統的國策,有社會福利性質,起到穩定政權作用。軍隊分為四種,即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是中央軍,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廂軍是各州的鎮兵,由地方長官控制。鄉兵則是按機關抽調的壯丁。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非漢民族軍隊。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十九年。
府(州) 宋代路下為府、為州。府雖與州同級,但地位要略高於州。當時,國都、陪都,皇帝誕生、居住和巡遊過的地方,以及地位重要的州,都改置為府,情況與唐朝很相似。據《元豐九域志》記載:1085年(元豐八年)時,全國有府14、州240。
理論上,在宋代,州和府是平級的。 宋代行政規劃是中央——路——州府的結構。南宋全國劃分為17個路。“路”相當於省,州府相當於市。 區別在於府的實際地位略高一些,大多數是中央重視的戰略要地才設府。如開封府、大名府等等。 南宋沿襲北宋行政規劃...
在宋朝雖然設立了府和州,但是府比州的區域要大。
府州軍監是宋代地方政區。宋逐步取消節鎮兼領支郡﹐使各州直屬京師﹐向皇帝奏事。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盡罷天下節鎮所領支郡﹐從此全國諸州直轄於中央。州的長官稱知州事﹐簡稱知州。又設通判﹑大州兩員﹐其餘一員﹐不及萬戶者不置﹐廣南小...
宋朝一般的府和州同級,但特殊的,有京府,比如北宋時四京,東京開封府等等,相當於路一級,京府的行政長官稱尹,開封府尹一般虛位不設,以權知開封府代理,是五代以後的預設制度。
知州和通判的幕僚是幕職官,包括: 籤書判官廳公事、節度判官、觀察判官、節度推官、觀察推官(觀察支使)、節度掌書記。 這和明清有區別。明清時期的幕僚(師爺)由私人聘請,而宋朝幕僚全是正式官員。 知州和通判的屬官是諸曹官,包括:錄事參...
宋代的地方官制,初期基本上沿襲唐五代舊制。行政機構分州、縣兩級。宋太宗以後,又把全國分為若干路,路相當於唐代的道、元代的剩這就變成為路、州、縣三級。 縣是地方行政機構最低一級,自秦漢以後,歷朝相沿不革。宋代的縣,設縣令、縣尉,作...
不是。唐朝採用了“道州縣”三級制,而宋朝行政區劃分是“路、府(州軍監)、縣”。唐朝的道和宋朝的路類似。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僅為州縣之上的一種監察區,之後迭有增加,至二十三道之多(唐睿宗景雲年間)。但節度使制掌握地方實權後,“道”日漸演...
不是。宋朝實行的是府(州、軍、監同府)、縣兩級制,這是最具有行政權力的兩級機構,後來設定的路,包括監司和帥司兩大機構,是監察區,類似於漢朝前中期的刺史。由於路一級的軍、政、財、監四權分散,無統轄各權的職官,因而宋朝地方行政區劃...
明朝時,全國分為兩京一十三道。兩京指北京,南京。一十三道是全國十三個剩採用三司分政。官職上,承宣佈政史司為一省之長,在明中後期,巡撫逐漸取代三司權力。省下,設州,長官叫知州。州下設縣,長官叫知縣。 清朝時,基本沿襲明朝地方行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