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話往日

    古代分封制的特點用一個公式可以簡單概括,皇帝——諸侯——卿大夫——士。

    即皇帝為了穩固政權,分封功臣和皇帝的兒子孫子們,給他們土地,給他們兵,讓藩王各自為主,管理地方人民。他們具有土地管理權,行政權。

    各藩王分而治之。也就形成了割據勢力的弊端。

    古時為了維護統治,分封制規定,諸侯必須:

    1,服從皇帝的命令;

    2,藩王有為皇帝鎮守疆土的義務;

    3,隨從作戰;

    4,交納貢賦;

    5。有朝覲述職的義務。

    雖以上規矩可以制約分封制,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

    歷史關於分封制的錯誤決斷所得的朝代更替,皇帝下場悲慘的結果也不在少數。

    漢朝的藩王野心勃勃,造成“七王之亂”;

    周朝的“楚莊王問鼎”;等

    都是分封之下弊端縮影。

    朱元璋作為一個開國之君王,為什麼不顧弊端而堅持分封從他的一席話便能瞭解個大概。

    他說了這樣一段話“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封爵,分鎮諸國。聯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他覺得國土非常遼闊,一是若有敵人侵略軍隊定會措手不及,而且各地百姓不好管理應該各地封王。讓各地藩王鎮守一方國土,便可保衛國家,安頓黎民百姓。他計劃的不錯,因為都是他的兒子,他便不用擔心被外人奪去江山。在他的分析裡。此策略有益無害。

    一,藩王都是他的兒子,他不會擔心江山被竄。

    二,藩王可以幫助中央集權,下管黎民,上防賊寇和外族,使得管理和打仗都有人負責防禦。

    三,皇帝可以輕鬆應對自如。

    四,遼闊土地有保障。

    可是他卻沒有想到的是,孫子繼位後,所實行的削番的種種策略,致使朱棣起兵謀反,造成“靖難之役”。

    其實若沒有建也許帝的削番,可能朱棣也不會起兵謀反。

    他沒有想到朱允文會削番,也就沒有想到他的兒子會謀反。

    總結之下,就是他不太瞭解朱允炆,以為他很有能力能控制各藩王,卻沒想到他會削番。他也不太瞭解他的兒子,沒想到在那麼艱險的情況下會不顧一切起兵造反。

    但有一點,朱元璋的最初想法卻沒有變,即便藩王造反成功,但他的國家也還是他們朱家的朝廷。他的皇位還是他兒子的,只是變了個人。也許,從大局觀說他並沒有錯。

  • 2 # 王鐵堯

    因為不分封,邊地不穩。幾萬大軍由外人掌握,更不放心。

    分封制的好處在於延長國壽。因為藩國是中央國的備份。中央垮了,藩國還能復興。

    周分封,八百年。

    秦郡縣,十幾年。

    漢分封,又復興。

    從歐洲歷史可知,分封是有利於維持政權活力的,貴族民主制好過君主專制。

    講到底,大一統模式的死穴在於,君王若亂來天下必垮。秦二世晉二世隋二世,教訓太大。

    分封制好處在於,一堆大小君主競爭,總有一二個優秀的。

  • 3 # 生物學家講歷史

    分封制和郡縣制究竟哪個更好,是古人兩千多年都沒有完全搞清楚的問題,一直在不斷的嘗試和改良。

    周朝是標準的分封制,秦人意識到中央集權的重要,於是創造了全國範圍的郡縣制。結果秦兩世而亡,漢人認為分封制還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中央集權的甜頭也嚐到了,已經欲罷不能,於是分封和郡縣並行,並傾向於郡縣制。

    東漢末年,地方豪族崛起,三國高層都見識了漢室宗室的軟弱,曹操父子就想恢復完全的郡縣制,大力削弱宗室。結果被司馬氏鑽了空,司馬炎稱帝后,一味兒增強宗室藩王的實力,事實上恢復了分封制。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八王之亂讓日後所有皇室對分封制心有餘悸。分封制再未成為主流,通常都是兩種制度並行,以郡縣制為主。

    南北朝時期以及唐朝前期眾多的皇室內鬥事件,徹底堅定了後人虛化藩王的決心。即使是部落傳統頑固的遊牧帝國也逐漸適應,弱化藩王勢力。

    直到元明交際,朱元璋對元人在地方上的虛弱統治有著深刻理解,對起義軍內部的爾虞我詐也習以為常,自己人掌控一切才最可靠,是朱元璋必然的措施。

    當然,朱元璋有眾多成年兒子和驟然擴大的廣闊領土,朱元璋有基礎和能力去實現分封制。不過朱元璋也知道這只是權宜之計,也從未把地方上的所有權力都分給兒子們。藩王的封地大多都在邊疆,中原的精華地區多在中央手裡,這和之前的分封制有很大區別。而且在後期,洪武大帝已經著手削藩,皇帝的權力前所未有的強大。可惜建文帝操之過急,又過於仁慈,否則朱棣不可能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升降式攝像頭在2019年會不會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