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禹成

    個人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春秋時期開始,鐵製農具開始出現,新興的地主-農民生產關係初步確立,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社會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隨之周禮崩壞,新舊交替之際,也是思想碰撞和最為活躍的時期。

    第二,周王室衰落,各諸侯崛起並爭雄,需要人才輔佐,各種思想"粉墨登場"。

  • 2 # 咱是好人

    這問題好像有人提過。

    無論如何,周朝是很規矩的,等級森嚴各安其命。忽然天下如炸彈炸了一樣分崩離析,隨之而來的當然是各諸侯兼併攻伐人人自危,拳頭代替《周禮》,成了最高且唯一真理。所有人當然都覺反常,也當然都有自己對原因的思考和應對方子。

    所以能亂成蛤蟆坑樣的真正的人盡其言,一者是統治者也莫名其妙,真想聽聽,二者,遍地是國,沒有那個統治者有制止的能力。這有個重要的反證,到了西漢天下一統,就馬上只允許官方喜歡的聲音。

    如同“病急亂投醫”,所謂百家就像業餘醫生,反正想用就用,又都不要方子錢。

  • 3 # 鷹眼洞察

    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隨著舊的社會制度的沒落,新的社會制度的逐步確立,學術思想領域空前活躍,形成了不同學派,不同學派的知識分子從本學派的觀點出發,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紛紛各自陳述其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彼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辯,既相互抨擊,又相互影響,形成了流派爭芳鬥豔和思想文化繁榮的局面,這種局面史稱“百家爭鳴”。

    春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呢?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是政治原因。春秋時期社會正處於大變革時期,隨著周平王東遷洛陽,禮崩樂壞。各諸侯國加強了地方控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各自設定郡縣,委派官吏,職位不再世襲,分封制基本瓦解,社會動盪不安。這時,各個諸侯國勢力崛起,競相稱霸,不再聽從周天子命令,各自為政,也不定期向周天子納貢,周王室已日益衰微。而各諸侯國日益強大,各國為了爭奪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開始“養士”希望借重士的力量,運用士人的不同思想學說促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就從政治上為百家爭鳴的出現創造了一個寬鬆的學術氛圍。

    其次是經濟原因。春秋時期伴隨著鐵器生產農具、牛耕的推廣,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物質的相對豐富為文化思想繁榮提供必要的保障,這使得一些人成為有閒階層,有時間專門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而且為私學興起,讓更多的人接受不同流派的思想文化教育創造了條件。

    三是科技原因。在生產力的發展的推動下,春秋時期的科學技術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達到了較高水平。這些領域的科技成就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認識水平,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四是文化原因。夏、商、西周時期,為培養統治人才,主要是“學在官府”,而且只有貴族的子女才能接受這種教育。而到了春秋時期,“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局面,導致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民間擴散,文化下移過程中又帶來私學的蓬勃興起。這時,入學接受教育的物件不再僅僅是貴族子女,大大擴大了受教育者的範圍,比如孔子所辦的私學提倡“有教無類”,接受其教育的物件可以不分貴賤等級。隨著受教育的人數增多,社會上有學問的人即所謂的“士”也自然多起來了,這些“士”可以經人推薦而擔任官職,因而私人辦學的發達在客觀上促使很多有經濟基礎的人棄農為士。

    五是學術自由原因。春秋時期,一方面,諸侯各國對學術研究採取寬鬆的政策,允許學術自由,許多優秀的“士”人受到重用,甚至出為卿相,如商鞅、吳起等,其學術活動也受到諸侯的鼓勵和資助;另一方面,當時的各學術團體相對於獨立於政治權勢,各派從不同的社會集團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討論時事,發表個人的意見,闡述本家之言,形成了諸子百家敢於衝破舊的傳統思想束縛,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學術氛圍,誕生了以孔子、老子等為代表的思想、文化大家,出現“百家爭鳴”盛況。

  • 4 # 歷史6868

    由於“學在官府”的傳統被打破,文化知識不再為貴族階層所壟斷而流向民間,導致社會上出現了一個新興計程車人階層。戰國計程車以掌握學術文化知識為主要身份標誌,他們在社會上的活躍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了學術文化的繁榮。各種學說、學派並出,形成“百家爭鳴”的自由學術氛圍。【大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羅馬滅亡的公元476年代表羅馬帝國和古典文明的消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