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高平之戰,發生在五代十國期間。 唐朝滅亡之後,位於中原的政權五度易主,先後建立的政權有梁、唐、晉、漢、周,史稱五代。而高平之戰發生在五代中最後一個政權,後周時期。

    後周(951-960),周太祖郭威滅漢稱帝,建立後周。大家所熟知的黃袍加身的就是這位周太祖首創。周太祖時期的後周,最大的威脅就是來自於北部邊防。當時遼已然建立,軍事正處於強盛時期,而處在遼周之間的北漢對周的北部邊疆也是虎視眈眈。

    公元954年,周太祖逝世,由於他的兒子們在其起兵初期就已經被殺害,所以郭威立他的養子,即他的內侄柴榮為帝,是為周世宗。 但是,世宗剛剛即位,北漢就聯合遼軍一起進攻後周。形勢相當嚴峻。世宗深知,北漢出兵正是利用太祖新喪,而自己還未站穩腳跟這段時間。由於北漢實力不濟,且兵力不足,此次戰役真正強大的對手去而是遼軍。此番來襲,遼軍定會有所保留,不會傾巢出動,所以應該趕在遼軍和北漢軍匯合之前,主動出擊擊垮北漢。對戰事分析透徹的柴榮不顧全體大臣的反對,毅然決定御駕親征,親自給自己的江山打下一個夯實的基礎。

    事實也證明了柴榮的猜想,北漢軍看到柴榮親自率軍應戰,且軍隊不多,沒有等到遼兵的到來就發動了進攻。然而,戰場之上,瞬息萬變,兩軍剛交戰沒多久,率領右軍的兩名統帥便怯戰逃走,周軍的右路被擊潰,關鍵時刻,周世宗親自上戰場前沿指揮作戰,同時,當時的禁軍將領趙匡胤補充到右路率軍抵抗。後周將士看到皇帝的將領都這樣拼命,紛紛受到鼓舞,士氣頓時高漲。一鼓作氣擊敗了北漢軍隊。遼軍還未到達就聽聞這樣的戰勢,也不戰而退了。

    這場周世宗的榮耀之戰就是高平之戰,可以確切的說,周世宗柴榮的親自督戰,是戰役取得勝利的直接原因。然而人們對於未知總是好奇地,如果這場戰役周世宗柴榮沒有御駕親征,歷史將會怎樣書寫?

    如果假設成立,高平之戰大機率會以失敗告終,這時候,北漢軍長驅直入,等到遼軍的趕到,這必將是一股很強大的軍事力量,且不說後周會因此而失去好多領土,可能位於中原的政權會再度易主。五代十國期間的混戰會更加激烈,中國的大一統也許會推遲到來。

    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這之後的歷史,公元960年周世宗柴榮病逝,趙匡胤複製黃袍加身,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北宋。

  • 2 # 浮沉的歷史

    高平戰爭,如果周世宗柴榮沒有親征指揮的話,結局可能會以周軍大敗而告終。正是因為周世宗柴榮在陣中,周軍才扼制住了頹勢,選擇了死戰到底,最終贏得了高平之戰的勝利。

    高平之戰發生於後周柴容顯德元年(954年),這一年柴榮剛剛登基為帝。同年二月,北漢和契丹蠢蠢欲動,決定趁機大舉進攻後周。此次北漢和契丹聯軍一共集結了四萬大軍,契丹軍共一萬騎兵由楊袞指揮,北漢軍由北漢國主劉崇親自領兵三萬,以武寧節度使張元徽為前部先鋒。

    面對著北漢和契丹的聯合入侵,剛剛登基的柴榮決定親征擊退入侵之敵。但是柴榮的這個想法遭到了群臣的反對,群臣認為:此戰北漢劉崇必定不會親征,後周只需要派大將出徵即可擊退敵軍。具有敏銳判斷力的柴榮力排眾議,不顧群臣反對決定還是決定親征,事後也證明了群臣的判斷是錯誤的,劉崇正是此次入侵的主帥。

    雙方的交戰

    當年四月三月十一日,周軍與北漢和契丹聯軍在高平遭遇,雙方列陣大戰。北漢國主劉崇領兵居於中央,楊袞和張元徽位於左右兩翼;周軍以李重進和白重贊為左翼,樊愛能和何徽為右翼,向訓和史彥超領精騎居中,張永德統禁軍護衛周世宗柴榮。

    由於此時周軍的後軍並未抵達戰場,因此北漢契丹聯軍在人數上佔有優勢。劉崇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在楊袞反對無果和風向不利的情況下,劉崇還是決定主動出擊。

    雙方交戰不久,北漢軍猛將張元徽率領千名騎兵一舉突破了後周軍右翼,後周軍右翼迅速的潰散,騎兵在樊愛能和何徽的帶領下擅自退出戰場,步兵一千多人選擇了投降。一時間,後周軍士氣大跌。此時年輕的柴榮冒著巨大的危險,親自領禁軍上陣。後周軍隊計程車氣由低落再次變得高漲,戰事再次陷入了僵局。

    此時,北漢國主劉崇再次命令驍將張元徽再接再厲,繼續趁勝攻擊周軍。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張元徽在進攻的過程中,由於其所乘坐的戰馬跌倒,被周軍所殺。隨著張元徽一死,北漢軍計程車氣很快就崩潰了,再加上此時南風正盛,後周軍奮勇爭先大敗北漢軍。

    總結:此次高平之戰,最大的功勞是屬於柴榮的,聰戰場表現看,後周軍隊的野戰能力是比不過北漢軍隊的,在處於防守的狀態依舊不敵北漢軍的攻擊。而正是因為柴榮的存在和冒險上陣指揮,後周軍隊才反敗為勝,最終大敗劉崇的北漢軍。

  • 3 # 精論歷史一點通

    其實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結局,但我感覺如果不是後周世宗柴榮親征,後果並不會有多好。

    因為後來即便親征,取得勝利,但是並沒有拿下北漢國都太原,而且北漢軍隊雖一潰千里,但後周方面也損失很大,只是讓北漢不敢再輕易挑釁而已,而且這還是在遼兵尚未實際參戰的情況下取得的結果。

    可以想像要不是後周世宗親自壓陣,鼓舞士氣,後周軍隊可能不會壓倒北漢軍隊,因為兵力並不佔優勢,況且還是遠離開封幾百裡之外作戰,即便取勝也很艱難。另外戰前北漢的皇帝劉崇並未把後周軍隊放在眼裡,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較壞的一種結果,如果北漢取得勝利,那麼北漢和遼兵必然會趁勢大舉直入,而後周初立,立足未穩,屆時叛亂四起,其他南方政權趁火打劫,內憂外患之際很可能維持不住局面,最終後果不可想象。

    較好的一種結果,如果未親征情況下後周依然取得勝利,情況也不會太樂觀,因為後周的勝利肯定也是在慘勝之下取得的,也會出現僵持的局面,恢復元氣和有所發展也會尚需時日同時更不能排除北方的遼軍從中如勢,進行訛詐。而就是這種較好的結果也會使後周以及以後的北宋統一的程序有所延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戀愛多久可以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