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壽州說史

    軍隊本來是屬於國家的,不是私人的,但近代中國歷史上,曾有一段時期,是武夫當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1927。

    軍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李鴻章建立淮軍時代,再之後是19世紀末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袁世凱能夠獲得小站練兵的機會,也是因為李鴻章的引薦,而袁世凱把李鴻章治理淮軍的那一套,學的有模有樣。袁氏頭腦靈活,善於籠絡人心,在軍中大力栽培對自己忠心的將領,如王士珍、馮國璋、段祺瑞,被稱為北洋三傑,也是投奔袁的麾下,死心塌地,為他賣命。在經過袁的幾年苦心經營之後,他成功的把國家籌建的一支北洋新式陸軍,逐漸發展為屬於自己的私人武裝,從此以後,軍隊只聽命於袁世凱,不知有朝廷。袁世凱在近代中國經濟、社會變革等方面還是有一定的作為,對袁世凱的歷史評價,不能完全侷限在軍閥的角度,但他對近代軍閥的產生與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

    後來武昌起義爆發以後,清廷派陸軍大臣蔭昌指揮北洋軍鎮壓南方革命軍,但是,這個滿清貴族子弟壓根指揮不動北洋軍,最後,還是請已被靠邊站的袁世凱出山,主持大局。縱觀袁氏的政治生涯,小站練兵,是關鍵的轉折點,這是他起家的政治資本,在之後的歷史發展程序中,他利用手中的軍權和政治手腕,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逐漸走向權力舞臺中央。

    1912年,袁世凱在宣統退位之後,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一時權傾天下。當初小站練兵的部下,也跟著雞犬升天,個個成為手握軍權,鎮守一方的實力派,袁世凱這個時候充當的是北洋軍事集團的大家長,有他在,北洋軍閥統治內部維持著表面的團結,後來袁病死之後,北洋軍閥統治集團開始出現公開分裂,形成皖系、直系、奉系等各個政治派系,由於各個派系手握自己的軍隊和地盤,為了爭奪最高領導權和各自政治利益,矛盾日益激化,終於發生內訌,爆發戰爭。

    軍閥之間為了一己私利,不惜動用武力這一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一切矛盾衝突,完全不顧國家的社會民生髮展,把原本屬於國家的,用來保家衛國的軍隊當作維持自己軍人政治的統治工具,排斥文人,以暴制暴,最終導致國家的分裂割據局面的出現。

    回顧中國歷史,唐朝的衰敗,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內輕外重,君弱臣強,地方節度使權勢過大,最終造成唐朝後期的國家分裂割據。因此,從古代到近代,我們需要吸取這樣的歷史教訓。

  • 2 # 南朝居士

    嚴格來講,袁世凱只算是軍閥化,而不是軍閥。

    何為軍閥?

    在一個完整的國家裡,由於中央政府衰弱,無法控制地方,地方武將擁兵自重,不受控制,並擁有地方的人口、稅收、行政等權力,比如漢末的州牧。

    這裡軍閥是需要有地盤的。

    軍閥化的特徵有兩點

    一,手下將領的人事權。

    二,自給自足的後勤補給能力。

    擁有這兩點,就是軍閥化軍隊,而形成軍閥,必須要有地盤形成割據。

    軍閥化的將領跟普通將領的區別就在於這兩點。

  • 3 # 科技文化鄭軍

    “軍閥”這個詞客觀來講是指不用中央稅收,而是自己擁有一塊地盤,用地方收入甚至外國支援來供養的軍隊。袁世凱從練新軍起就靠清朝中央稅收來養兵。所以他的軍隊是國家軍隊,不是軍閥。

    最初清朝指派練新軍的也不是他,而是胡燏棻。這個人幹不到一年就走了,歷史上也沒什麼影響。袁接過他的職務,一開始就是為清朝練兵。這和曾國蕃,李鴻章完全不同。他們的部隊是私人關係拉起來的,自己收稅養兵。清朝只給了個名義。因為有這種獨立性,所以湘軍、淮軍具有軍閥性。

    因為不靠中央的錢,他們有很強的獨立性。到了後期,曾李身邊也都有人推舉他們當皇帝,或者當總統。只是這兩個人審時度事,認為沒有時機才作罷。

    在具體練兵過程中,袁世凱會建立一個親信私人圈子,這在封建社會里不可避免。但即使這些圈內人,他們仍然對中央保持一定的忠誠性。比如在鎮壓辛亥革命時,馮國璋領兵打敗武漢革命軍。後來他發現袁在秘密與南方革命黨談判,就上奏清庭,聲稱如果朝庭有決心,自己可以架空袁,繼續鎮壓叛亂。只是清庭當時已經沒人支撐局面才作罷。

    等到了袁世凱稱帝時,手下段琪瑞、馮國璋等人更是都發表宣告反對。這些干將給了袁致命一擊。這是袁沒有私人地盤的結果。他從頭到尾都是用中央財政養的兵。離開北京他就只能隱忍起來。

    在民國時代,“軍閥”是個貶意的政治詞彙,用來諷刺對方不具備國家軍隊的正當性,是私家軍,地方軍,比土匪稍高一個層次而已。反之被稱為“軍閥”的軍隊,也都不會自稱為軍閥,而是用“安國軍”,“護國軍”之類的稱號。到了新軍閥混戰時,雙方都稱自己為國民革命軍,稱對方為軍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弗H4開多少公里需要保養?如何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