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VERMedia

    為什麼美劇在國內好評如潮?電影迷往往非常重視導演,但在美劇世界,導演只是一個好的執行者,並無太多決策權力。大多數是由編劇創作的,好劇情離不開這三個職位:美劇劇集主管、創劇人和首席編劇。

    創劇人是整部劇的源頭,先有影集劇情,然後拿下電視臺試播集。無論是劇集的智慧財產權、(創意方的)製作利潤,還是季後衍生利潤,基本上是佔據大頭。他們一般也是劇集主管,決定了一部劇集的風格,整體水平和劇情走向,是真正的大boss。

    首席編劇統籌所有編劇指令碼、確保細節前後連貫,並引導整季劇結構走向的,以及負責劇情指令碼品質。整部劇下來至少有15-18人編劇,從而組成了編劇室。

    與美劇的“製片人中心制”不同,國內的整個製片流程通常是誰咖位最大誰中心,劇本除了每日在編劇懷裡精心打磨外,一般分四頭走:製片、責編、導演、演員。

    圖:以為是馬,結果是四不像而我們作為觀眾,接觸現代網路,知識面擴充套件,具有識別出所有投機取巧者,唾棄之; 同時也提高了觀影取向,審美在提高。

    綜上所述: 制度完善問題、資訊網際網路發展都是直接導致近年中國產劇和港劇的沒落原因。

  • 2 # 天堂雲風

    中國產劇就沒興盛過,何來落寞一說?就拿我1980年出身的人來說,在38年人生中,有映像的中國產電視劇:四大名著、濟公、聊齋、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記、我愛我家、東北一家人,這些劇都是上個世紀的,因為2000年後,我徹底不看中國產電視劇了,因為沒法看。當時中國產劇徹底被日劇和韓劇打敗,2005年後接受現實,徹底抄襲日韓劇的調子,看著想吐,就跟農村小孩學殺馬特一樣,本質上是土的,卻非要裝前衛。我是戰爭迷,但中國產的戰爭片從來不看,因為確實看不下去,政治色彩太重,全是胡編亂造,沒有一部中國產戰爭題材的電視劇值得一提。當然《亮劍》這原著小說寫得好,拍出的片兒是改編和刪減的,確實也看著噁心。而港劇倒是真的興盛過,說白點,80年代電視觀眾的需求全靠大企業的閉路電視轉播的港臺劇和一點新加坡電視劇(80年代的電視靠天線收,訊號不強、臺不多,大點的單位有電視站,有錄影機和衛星天線,可以給職工安裝有線電視,放點香港電影和更多的頻道,而80年代的日本進口彩電沒有遙控,8個按鈕只能預設8個頻道,臺多了也沒用,只能選擇自己常看的8個頻道。)當年的亞視和無線(TVB)上海灘、霍元甲、成真、再上虎山行,到點播放的時候是萬人空巷。黃飛鴻、金庸14部(我看鹿鼎記時,康熙和韋小寶是劉德華和梁朝偉兩大天王級影帝演的)、大時代、創世紀、法網柔情、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我和殭屍有個約會、尋秦記、小李飛刀、戲說乾隆(鄭少秋這戲一出,中國產劇掀起清宮熱,張國立拍了好幾部康熙微服私訪記)港劇是一檔接一檔連續的,都是同一電視臺演職人員,不可能部部經典,但是突出娛樂性,97年後,政治環境改變,好的編導賺了錢移民了,所以不會經常迸發出一部很經典作品,但總體制作水平還是比中國產劇高的,畢竟中國產電視行業是跟人家學的。最近亞視倒閉了,TVB把演員都接過來,以前是競爭對手的兩個臺的演員破天荒聚在一部電視劇裡,我看著很開心,其實他們都代表了香港電視,都是很不錯的演員。綜上所述,中國產劇一路就沒興盛過,何來衰落一說?港產劇,不能叫衰落,是因為政治環境,風味有點改變,沒以前那麼國際化了。八九十年代的港劇是經常翻譯成韓文在南韓播放的哦,那時的南韓影視業沒有香港發達也是靠看港劇娛樂,所以80後的南韓人很多是發哥、張國榮、梁朝偉、劉德華的迷(不信可以在西瓜影片搜尋張國榮南韓演唱會)香港文化在亞洲影響力是縮小了,但也不至於用衰落來形容。美劇一直是電視劇的領頭羊,80年代就看美劇了,那時候叫譯製片,對白都配音的,不存在轉投美劇一說,本來就重點關注美劇30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番茄果實不周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怎樣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