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浪子與俠客
-
2 # 幗英隨筆
三國的關雲長原是古代忠義的偶象,由於廣告的效應,眾所周知。佛道兩教與關公本屬河水井水的關係,但因佛道兩家缺少骨灰級影響力的人物,未經上級批准,強行把關公拉來入夥。故兩教都有關公吃香喝辣的包間享用。
司馬遷的命運比關公稍差一些,級別和影響力不及關公,待遇肯定沒那麼優越,只能加入江湖俠盜以充門面。也應感謝那些三流作家看得起他,才有這跑龍套的飯碗度日。
真應了那句老話:人比人比死人。
-
3 # sunjin6278
一提起俠客,我們的腦海中一個武功高強、飛簷走壁、捨身取義、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形象就會躍然紙上。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我們讀的武俠書,看的武俠電影電視太多了,什麼金庸武俠小說、古龍武俠小說,還有以前流傳的唐傳奇、宋元武林志、明清演義,等等吧,把民間俠客的俠肝義膽展示得淋漓盡致。正因為我們耳濡目染了俠客小說傳記,才讓我們對俠客有了美好的印象。我們喜愛俠客,羨慕俠客,向望俠客,但我們不知道,俠客之所以能經世流傳,能在人們心目中留下那麼美好的形象,卻是從太史公司馬遷記述開始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用專門的篇幅給戰國至秦漢時期民間的遊俠、刺客作傳,有《刺客列傳》和《遊俠列傳》傳世。太史公在《遊俠列傳》中,充分肯定了民間布衣之俠反抗強暴、扶危救困的作用。他說人處世間,急難危險之事時常會遇到,俠客們能重諾講信,千里誦義,奮不顧身救人於危難,應該是世間豪傑之士,應該肯定他們的功德事蹟。但以前記史者,不管是儒家還是墨家,都把他們與欺男霸女的豪暴之徒等同視之,不予記載,這對遊俠們是很不公正的。因此太史公就蒐集整理了戰國以來至秦漢的民間遊俠事蹟,給予列傳記載,開了遊俠記入史冊的先例。正因為有了太史公對民間遊俠的肯定記載,才為後世書寫民間野史書寫俠客傳奇樹立了榜樣。因俠客做好事不留名,行蹤不可捉摸,神秘莫測,後世見於史志的不多,但在民間卻留下了很多的見義勇為、除暴安良的野史傳說,唐宋以後,俠客的傳奇故事已廣為民間流傳,明清以後更是出現了很多俠客演義小說。因為人們普遍對俠客神往,有市場需求就有生產製造,直接導致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武俠小說的盛行。
追根溯源,俠客事蹟的流傳記述,還是從太史公司馬遷始,自然專著正史的司馬遷,就成了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
回覆列表
最古的武俠,大概是司馬遷《遊俠列傳》和《刺客列傳》
這是金庸和古龍都曾經提到過的看法。
《遊俠列傳》和《刺客列傳》正是出自司馬遷一生鉅著《史記》中的篇章。
裡面的人物故事,都有這樣的特點:
一,重信義,言必行,行必果。
二,講道德,品格高尚。
三,將生死置之度外,救人於危難之中。
四,功成身退之時,謙虛退讓,不圖功名。
其中,有三個人物最為出名:聶政,豫讓,荊軻。被司馬遷稱之為俠士。
這是第一次將這類人物用“俠”來定位。
不過,這些人和事,都是事實上真正存在的。因為那個時代,流行的是寫正史。
轉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寫野史。
不再固執與人物或者故事的真實性,很多道聽途說,沒有事實依據的大量故事被寫進書中。
這些故事雖說有些天馬行空,但是這些人物或者故事特徵還是有著司馬遷《史記》中的影子。
這樣的道聽途說,有點文化的都會寫,寫的敢寫,看的敢看,倒是有點百花盛開的感覺。
有市場就有存在的意義,這種文筆風氣一直被繼承到唐朝,越加的發揚光大。
同樣的套路見多了就有些審美疲勞,已經不再滿足與這些道聽途說,瞎編亂造的故事。
於是開始有意無意的把一些真正的歷史人物和故事進行捏造,圓的地方說方點,方的地方修圓點,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故事性,人物形象都相比之前有了極大的改觀。
逐漸到了後事,這種文風也一直在改進,由之前的短小簡單的一些故事,開始將他們有意識的串聯起來,完整性,連貫性在不不斷的提高。
逐漸的白話文運動的流行,對武俠小說發展有著極大影響。
武俠小說的演變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也一同在進步。
到現在,不管是手法上,情節上,還是表現形式上都在不斷的進步。
但是武俠的主題思想卻一直被儲存了下來,那些自司馬遷開始便稱之為“俠”的精神始終沒有被丟掉。
所以,武俠小說真正的開山祖師,不是平江不肖生,不是還珠樓主。正是寫《史記》的司馬遷。